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265927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探讨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在纵观 2006年高考作文 试题的基础上,展望2007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 议。一、把握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话题彳文)为主,多元(各 种命题形式)并存的阶段。多年考查话题作文.固然出现了一些流弊(比如,宿构现象难以 避免,学生作文文体意识淡化等),但话题作文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 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不容抹杀。 这一优点,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向的 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这与多元、 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是相吻合的,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也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命

2、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 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所以在 2007年的备考中,话题作文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 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话题作文的省份(如广东、江西、浙江)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命意 作文(所谓“命意作文”即提供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根据对材 料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作文 )。二、重视两种题型两种题型.指“寓意”类话题作文和关系类作文。(一)“寓意”类话题。即本身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等隐含意义的话题。如, 2006年江 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对于“寓 意”类话题作

3、文.审题立意时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充分理解、准确 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这是把握题目的关键。具体应注意:(1)从材料中找到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句)。比如在“雨燕减 肥”的材料里,有多个关键词应引起重视,它们是“安乐窝” “离 巢” “减肥”等,大体说来,它们分别比喻安逸的生活环境.走出安 逸环境而接受考验,改掉自身的种种不足。其中的关键句为“减肥之 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这句话意味着强化自己的能力,就能迎接 人生风雨的洗礼并一展抱负。(2)要有整体意识。比如,“雨燕减肥”的材料,从整体上看, 包含一组对比:幼年的雨燕第一次离巢前构思作文时就应根 据这组对比,由物及人加以迁移。(3)试着把原话

4、题改换成一个显性话题。比如,“雨燕减肥”说 白了就是“磨砺人生,不做温室中的花朵” “挑战自我,飞向社 会” “一味溺爱不足取”等。(二)关系类作文。对于关系类试题(包括关系类命题作文),构思时须将两者(甚至 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不可偏废。要搞清关系各方所属的 领域、范畴,把握关系各方的本质、特点,更要搞清关系各方的相互 联系和影响。是单向联系还是多向联系,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 响,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或者是互动关联、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等等。搞清关系后再从中挑选出自己准备表达的一种关系,进而 形成观点或判断。如果命题人在出示话题(命题)前,加有提示语, 对提示语一定要逐句研读。

5、比如,江苏卷人与路这个命题前,有 三句提示语。第一句“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很好 理解,它告诉我们:路(包括“革命之路” “改革之路” “个人发展 之路”等)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开创出道路。“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这第二句就耐人寻味了。为什么“人多”会导致“无路”?不妨。 多角度思考,比如“千军万 马”都往“独木桥”上挤,自然会造成“此路不通”的尴尬状况; 大 家都固守着原有的套路不思开拓,必然会产生前途被“堵”,的弊 端:在这种情况下,须“排除堵塞”或“另辟蹊径”。由前两句 提示语不难发现,命题意图在于鼓励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再看 第三句“

6、还有人说“”这里的省略号可谓意味无穷。它暗示考 生:关于“人与路”的关系,还可以有其他种种个性化的思考:(1)顺着前两句的思路,把提示语补下去。比如,补作“有人说,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仍然没有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 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如此一来,写作范围扩大了许多(2)谈“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你可写如路一样的人生,或者如人生一样的路。(3)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是常规思路;如果将“人与路”往实处理解,不也能避免与大多数考生在立意、选材上“撞车”吗?(4)虚实结合,专谈“人造路”。比如,从“造路”需要科学的 规划、“造路”需要拼搏的精神、“造路”需要健全的

7、体制 (这最后 一个“造路”,虚指加强廉政建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三个方面 逐层论述。三、突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一一 “体验” “理性”和“人文”。(一)“注重体验”将是2007年高考作戈命题的基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表达与交 流”部分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 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部分的“教学建 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 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可见,“新课标”特别强调“参 与和体验”,才可能有深刻、独到的“感受与思考”。否则,要想达 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

8、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色 彩”等要求,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注重体验普通人的生活,特别 是普通人的情感和人生经历,理应是 2007年高考命题的侧重点。(二)“讲求理性”将是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浓重一笔。“理性”,就是看问题要全面、辩证,不走极端;“理性”,就 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受理智的约束;“理性”,还指善于从另一个角 度(即不同于惯常思维的视角、眼界、观念等)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三)“宏扬人文精神”将是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精髓。“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 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 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

9、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 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 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在物质主宰一切的今天,拥有 丰富的入文精神尤显重要,这自然也将成为考命题者关注的热点。四、做到四个“强化”(一)强化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 目,题眼在于一个“想”字(表示一种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这 道题与“我握住了你的手”是有明显区别的。 在“命意作文”的审题 上,准确解读题意是基础,也就是说,要善于从

10、题目中悟出写作话题, 把它转化为话题作文。比如今年湖北卷的题目.就可转换为“请以带“三”的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二)强化思维训练。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 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 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 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 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 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特别是要加强对联想、想象能力的开掘。比如,今年辽宁卷考命题作文肩膀,此题既可实写,又可虚写。看 到试题,我们可以想到朱自清先生的名篇 背影,进而围绕“肩膀” 也来写一个亲情故事

11、;想到现代汉语中的“身肩重任”“肩膀儿 硬”、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取其“承担责任”的含义构思成文; 还可联想肩膀相靠是团结协作的象征,人们不是常说“并肩作战” 吗;联想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的“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一一这个“肩膀”,喻指“基础”; 联想诗人舒婷神女峰中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 头痛哭一晚”一一这个“肩头”指一种“依靠”可写的内容相 当多,关键是如何精选角度展现出一定的新意与深度。(三)强化素材积累。强化素材积累,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 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 等。真要备好

12、生活素材。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 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 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强化 素材积累,还应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精华。从近年高考看,高分 作文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所以,丰富文化积淀,多读多思含 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自然是非常必要的。在多 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手册。 这个手册要分门别 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文章概要和写作资料等。并要编个索引, 以后要看哪一方面的内容,知道到哪里找。(四)强化分析能力训练。这是克服议论文写作中“以摆代论”毛病的重要保证。所谓分 析,就是找联系.我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找某一事物内部各 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原因和 结果之间的联系” “普遍和个别之间的联系” “偶然和必然之间的 联系”。等等。能够把这些联系找充足,就是说理充分;能够找到最 本质的联系,就是说理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