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26560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7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皮肤病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中医皮肤病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中医皮肤病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中医皮肤病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中医皮肤病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皮肤病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皮肤病学.doc(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 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 李忻红助讲教师: 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2004年第二学期总 学 时:20学时 理论学时: 20学时 授课语言:汉语 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2002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 月 日 年 月 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课程情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章 节第十一章 概论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李忻红授课题目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概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原发性及继发性皮疹;掌握中医皮肤科的辩证规律、治法及外用药使用原则;熟悉病因病机及外用药各种剂型;了解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教学内容提要掌握内

2、容: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辩证规律辩证治疗及常用治剂外用药使用原则熟悉内容:病因病机外用药剂型了解内容: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皮疹及内外治法适应症难点: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则教学设计与组织详细阐述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辩证规律及外用药使用原则;扼要介绍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简单讲述病因病机;以表格形式列举外用药剂型。配合实例照片讲解各种皮疹特点。教学实施情况小结填表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概 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2皮肤厚度因人而异

3、,不同部位厚度不同。通常约为0.54mm(不包括皮下)。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表皮(由下至上分为):基底层:一层柱状基底组成,排列整齐如栅栏状 生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 发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主要由致密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弹力f、网状f,细胞和基质,还有、未梢,血管、L管,肌肉及附属器。皮下组织: 疏松的结缔组织 脂肪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

4、N等。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皮肤附属器:毛发与毛囊:毛发分长毛、短毛、毳毛。皮脂腺:分布广泛,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 全身皮肤,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皮脂溢出部位)。小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体温。分布广泛。除唇红、包皮、龟头、小阴唇等处。顶泌汗腺(旧称大汗腺):腋,乳晕,脐窝,肛门, 外阴等处。甲:密集角质细胞构成。指甲生长速度每月0.1mm,趾甲为其1/2-1/3,一般个月长1cm。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神经,保持正常生理功能。、主要的生理功能()保护作用(屏障作用):防护机械性刺激,物理性损害,化学性损害,微生物防御。()感觉作用: 单一感觉:对单一刺

5、激引起的,触、痛、冷、温、压、痒六种基本感觉。复合感觉:由不同的感觉N未梢共同感受,大脑皮层分析综合结果。干湿、平滑、粗糙、坚硬、柔软等。(3)调节体温作用:体表cap收缩和舒张及血流量变化,适于散热或保存热量。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 丰富的小汗腺,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较多热量。皮下脂肪层有隔热作用,减少体热散失()分沁和排泄作用:通过小汗腺,顶泌汗腺及皮脂腺(滋润和分泌不饱和脂肪酸抑制微生物)()吸收作用:人体皮肤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经皮吸收、渗透或透入。 外用药治疗的理论基础,注意一般软膏易吸收(溶液粉剂难吸收),一些有机溶液如二甲基亚砜,氮酮等增加皮肤吸收。(

6、)代谢作用:糖、蛋白、脂水、电解质。()免疫作用:皮肤组织内有多种免疫相关细胞:郎格汉斯,肥大,组织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皮肤可看作是具有独特免疫功能的淋巴样组织,皮肤相关淋巴样组织。二、病因病机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 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肾亏损 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风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特点:()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而数变 发生迅速,骤起骤消,游走不足,泛发全身。()风性燥烈皮肤干燥,脱屑。()风性瘙痒。常见皮损:风团,丘疹,脱屑,干燥。、湿:外湿,内湿,皮肤病以外湿居多,但有时二者相合

7、致病。特点:()湿邪重浊趋下人体下部、小腿、外阴。()湿邪皮损:小疱,糜烂,渗出。()粘滞:病程较长,易反复。()合邪致病:内湿:胸闷纳差,肢体沉重。寒邪:四肢乏力,肌肉疼痛,四肢受凉,发冷、苍白。特点 :水疱,糜烂,滋水淋漓,浸淫四窜,多形性。3、热()热为阳邪,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火热之邪,性喜炎上。特点: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盛肉腐,发于上部。、虫(1)自身寄生等直接致病:疥疮,真菌病。(2)毒素引起:昆虫毒素侵入或过敏,虫咬皮炎。皮损特点:瘙痒剧烈,糜烂,相互传染,虫斑。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毒:食毒,药物毒,虫毒,漆毒 中毒 过敏:不同体质,接触

8、致敏物质,变态反应性皮损特点:潜伏期,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来势急,消退快。、血瘀:外因,外感六淫 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内因:内伤七情 血随气行,气滞血瘀皮损特点:色黯紫红,青紫,或肌肤甲错,瘀点、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血虚风燥:病理结果:长期瘙痒,寝食不安,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血虚生风。发病因素 风湿郁久,化火伤阴,阴血亏虚,血虚风燥病久血虚,肌肤失于濡养。皮损特点:病期长,干燥,脱屑,瘙痒,粗糙。血虚肝旺:肝阴不足,阴虚阳亢,随情志而变化,如性皮炎。、肝肾不足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藏精,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属黑。皮损特点:干燥,肥

9、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脱落,色素沉着,指甲肥厚,疣目,血痣。三、辩证(一)辩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自觉症状:凡病人能自觉反应给医务人员的,如瘙痒,疼痛,灼热,麻木,蚁走感。、他觉症状:凡皮肤上客观存在的病变能看到,摸到,检查到的,有诊断意义。(1)原发性损害:是皮肤病在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囊肿、肿瘤。斑疹:局限性的皮肤明显的颜色改变,不隆起,也不凹陷,大而成片者斑片。红斑:丹毒、药毒色素沉着斑:黄褐斑色素减速斑:白驳风丘疹:高出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丘形损害,d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相互

10、融合,扁平隆起,片状损害,称为斑块。表面扁平,称扁平丘疹。与毛囊一致称毛囊丘疹。顶端有水疱的称丘疱疹。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隆起皮损称斑丘疹。风团:局限性水肿隆起,突然发生,迅速消失一般不超过小时,不留任何痕迹,伴剧痒。红色者为风热,白色者为风寒。结节: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损害范围及深度比丘疹大,可深入表皮真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皮至皮下,多由气血凝聚所致。疱疹: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肤表面的损害。水疱内含血样液体者为血庖,多为湿热或热毒所致。脓庖:疱内含脓液,周围有红晕,破后形成糜烂,结脓痂。()继发性损害:厚发性损害经搔抓,感

11、染,治疗处理和修复过程中,演变成。鳞屑:表皮角层细胞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糠秕状,大的大片状。急性病后鳞屑多,余热未清;慢性病后鳞屑多,血虚风燥糜烂:局限性表皮缺损,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脱落后露出红色湿润面,多湿热。愈合快,不留疤痕。溃疡: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局限性缺损。表面有脓液,浆液或血液,多为热盛肉腐致。愈后留瘢痕。痂:皮损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混合干燥后形成。有脓痂,血痂,滋痂。抓痕:搔抓引起表浅的线状损害,表面血痂,伴瘙痒。多风盛或内热致。皲裂:皮肤上线状裂隙,可深达真皮或真皮以下,伴痛疼,多血虚风燥所致。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

12、局限性边界清楚损害。多由慢性瘙性皮肤病引起,血 年 月 日 辽宁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虚风燥所致。色素沉着: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斑片。原发皮损:肝火,肾虚引起黄褐斑、黑变病。继发皮损:慢性皮肤病后期局部气血失和所致。浸渍:皮肤浸泡于水中或处于潮湿环境,皮肤发白起皱,由湿邪所引起。瘢痕:皮肤破损达真皮或真皮下,而被新生结缔组织修复。增生性:隆起表面,暗红色,气血凝滞,疤痕体质者。萎缩性:表面薄透光滑的,白色,气血不足。萎缩:皮肤变薄而透明,正常生理萎缩皮纹不消失,病理萎缩皮纹消失。(二)辩皮肤病的性质 皮损表现 病因 内脏急性 红、热、丘疹、 原发性损害 风、湿、热 肺脾心疱疹、脓疱、糜烂 虫、毒 实证慢性 皮肤干燥、鳞屑 血瘀或营血不足 肝肾苔藓样变、 继发性损害 肝肾不足, 虚证色素沉着、皲裂 冲任不调(三)辩部位上部:风热,风湿 部高经有关中部:气郁,火郁下部:寒湿,湿热鼻部多与肺经有关;胁肋部多与肝经有关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