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2548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八章 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1. 局部侵袭性(locally aggressive)虽属良性肿瘤,仍能侵袭周围的骨组织,进入骨小梁之间;或侵袭周围的其他组织,致使术后复发率高。这种侵袭周围组织的能力称为局部侵袭性。2. 极性倒置(reversed polarity)肿瘤形成孤立性上皮岛,上皮岛周边围绕一层立方状或柱状细胞,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3. Vickers-Gorlin标准指成釉细胞瘤的典型形态特点,包括栅栏状排列的柱状基底细胞(核深染且远离基底膜)和排列松散的基底上细胞。4. 玫瑰花样结构(rosette-like structure)牙源性腺样

2、瘤镜下见肿瘤上皮可形成不同结构。一是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由梭形或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玫瑰花样结构。5. 影细胞(ghost cell)影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红染,胞核消失而不着色,在胞核部位出现阴影,故称影细胞6. 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和混合性生牙瘤(complex odontoma)牙瘤是成牙组织的错构瘤(hamartoma)或发育畸形(malformation),不是真性肿瘤。牙瘤完全钙化后,生长随之停止。肿物内含有成熟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织。根据这些组织排列结构不同,可分为混合性生牙瘤:肿物内牙体组织成分排列紊乱,相互混杂,而无

3、典型的牙结构。组合性牙瘤:肿物由许多牙样结构所组成,这些牙样结构虽然不同于正常牙,但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的排列如同正常牙的排列方式。7. 牙源性龈上皮错构瘤(odontogenic gingival epithelial hamartoma)所谓牙源性龈上皮错构瘤是一种特殊的龈病损,由牙源性上皮岛和条索组成,间质为成熟的纤维性组织,包块直径在1cm以下,不引起肿瘤下方的骨吸收。这种病损以上皮增殖为主,不是真性肿瘤。问答(思考)题:1. 牙源性肿瘤有何共同特点?命名和定义来源于组织学特征,看到命名可以推出特点,根据病理特点也可以推出病名临床和影像难以诊断,依靠活检确诊多为良性肿瘤,恶性少

4、见多有局部侵袭性,易造成复发,有临床指导意义2. 哪些牙源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单囊型(III型)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牙源性黏液瘤。3. 比较Ameloblastomas 四个类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实性/多囊型成釉细胞瘤骨外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临床特点好发人群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平均年龄(男:52.9岁;女:50.6岁)女性稍多与男性常见于1029岁之间,平均年龄25岁左右。好发部位下颌较上颌多见,其中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位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5、发生于牙龈或牙槽粘膜上下颌发生率相同,常发生于颌骨前部。下颌磨牙区临床表现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膨胀多向唇颊侧发展。若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肿瘤区可以出现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位于牙龈或牙槽粘膜处的肿块,多向唇颊侧发展,为无痛性肿块。为无痛性、渐进性颌骨内膨大。为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受压处的骨质可吸收变薄。肿瘤区可见牙齿松动、移位或脱落。X线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影,边界清楚,可见硬化带。如果伴有埋伏牙,则可表现为类似含牙囊肿的X线特点。肿瘤边界不清,约50%的肿瘤表现为透射/阻射混合影单房性透射影,边界清楚。病理变化实质:由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的极性倒置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位于瘤巢周边;

6、类似于星网状细胞的多角形或星形细胞并位于瘤巢中央。这两种细胞的排列以及一些变形可将其分为滤泡型、丛状型、棘皮瘤型、颗粒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角化型。间质:各种病理分型的间质不一,可多可少,有些可见玻璃样变以及较多的成纤维细胞组成的纤维组织。可含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与骨内型成釉细胞瘤相同实质:上皮岛或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间质:为主要成分,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并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有玻璃样变,邻近上皮的间质可有黏液样变。有时可见类骨小梁形成。依据肿瘤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亚型:型为单纯囊型(上皮符合V-G标准);型(伴有囊腔内丛状型成釉细胞瘤的瘤结节增生);型(囊壁有肿瘤浸润岛,伴

7、或不伴有囊腔内瘤结节增殖。)预后具有局部浸润性,其波及范围往往超越X线所示的肿瘤边缘,手术不彻底者极易复发。由于其生长局限于牙龈,易于早期发现和手术拆除,因此,术后无复发。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不彻底者易复发。总体来说复发率比较低(约10%)、型肿瘤一般不复发,型存在局部浸润,较易复发。4. 比较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和牙源性腺样瘤的临床、X线及病理特点。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临床特点好发人群年龄分布较广,20-60岁之间均有发病,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男女性别无差异。 年龄多为1019岁。男:女=1:1.9。好发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2:1),最常见的部位是前磨牙和磨牙区。外周型牙源性钙化上皮

8、瘤多发生于前牙区。肿瘤一般较小,直径13 cm。大多数发生与骨内,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于牙龈(外周型)。病损部位是上颌比下颌多见,上颌单尖牙区为好发部位,常伴阻生牙。临床表现患者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X线1. 不规则透射区内含大小不等的阻射性团块。2. 这些不透光团块常与末萌牙的牙冠部相邻近。3. 病变透射区的周边与正常骨的分界较清楚,但骨硬化带不明显。1. 边界清楚的、单房性透射影,常围绕个阻生牙的牙冠,因此其x线特点与含牙囊肿相。2. 病变一般呈X线透射区,但有时可见不透光的钙化颗粒。病理变化肉眼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肿瘤较小,包膜完

9、整。切面呈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腔内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腔内可含牙。镜下1. 肿瘤由多边形上皮细胞组成,并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上皮细胞排列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2. 瘤细胞边界较清晰,胞浆微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有的胞核较大,直径可达100 m。有时见双核或多核。核多形性明显,但核分裂象罕见,与恶性肿瘤相鉴别。有时瘤细胞胞浆透明,呈灶性聚集。3. 淀粉样物质内常发生钙化,钙化物呈同心圆沉积。4. 纤维性间质常见退变。肿瘤上皮可形成不同结构:1. 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由梭形或立方状上皮细胞组成,形成玫瑰花样结构。上皮细胞之间以及玫瑰花样结构的中

10、心部可见嗜酸性物质沉积。2. 腺管样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形成环状的腺管样结构,胞核远离腔面。管状腔隙内可含有嗜酸性物质和细胞碎屑。3. 梁状或筛状结构:见于肿瘤的周边部或实性细胞巢之问。细胞呈圆形成梭形,核着色深。常常是12层的细胞条索形成筛状。4.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由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组成的小结节。小结节内鳞状细胞核呈轻度多形性,细胞间见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沉着。这些结构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相似。预后良性肿瘤,生长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治疗后有复发的病例报告。是一种包膜完整、生长局限的良性肿瘤,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一种错构瘤。刮治后一般不复发。5. 从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病

11、理特点解释其容易复发的原因。 临床病理特点复发的原因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全摘除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在颌骨内可以沿着抗性较小的骨小梁之间呈指状外突性生长X线所示的病变边缘过小若手术不彻底,易复发囊壁内有时可见微小的子囊和(或)上皮岛手术有残留,则可以继续长大形成囊肿囊壁的上皮的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能力易增殖形成新的肿瘤基底细胞核浓染,可见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若未切除干净则易复发。6. 成釉细胞纤维瘤和牙源性纤维瘤的鉴别要点?成釉细胞纤维瘤牙源性纤维瘤中心性牙源性纤维瘤外周性牙源性纤维瘤临床特点好发人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成人,平均年龄为15岁。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980岁平均年龄为30岁。女性较男

12、性多发, 好发于202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好发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下颌磨牙区。上颌前部为常见部位。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其中以下颌尖牙-前磨牙区和上颌前部较多见。临床表现肿瘤生长缓慢,除颌骨膨大外,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为颌骨渐进性膨大,生长缓慢、无痛。与纤维性龈瘤无法鉴别,为发生于附着龈的质硬包块,有蒂或无蒂,一般为单发、局限性病损。组织来源上皮和间充质间充质病理镜下肿瘤由上皮和间充质两种成分组成。1. 肿瘤性上皮呈条索状或团块状排列。上皮条索或团块的周边层为立方或柱状细胞,中心部细胞类似于星网状层,这种形态与成釉细胞瘤相似.2. 间叶成分有较幼稚的结缔组织组成,细胞丰富肿瘤由细胞丰富的纤维性结缔

13、组织构成。1. 牙源性上皮岛或条索可分布于纤维组织之中,这些上皮岛缺乏高柱状基底细胞和星网状细胞的分化。2. 间叶成分为丰富的纤维性结缔组织预后复发少,预后好良性肿瘤,不浸润周围骨组织,仅引起压迫性吸收。刮治后极少复发。生长较局限,局部切除可治愈。7. 比较牙源性钙化囊性瘤与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临床特点好发人群高峰年龄为101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发病年龄1089岁不等,男性稍多于女性好发部位好发部位上颌前磨牙区,病变多较为局限,有时也可发生于颌骨外的软组织内。大多数发生于颌骨内,骨外型较少见可发生于颌骨承牙区的任何部位,上下颌发病率无明显差

14、异,尖牙至第一磨牙区常见X线x线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单房或多房,有时可伴有牙瘤发生可表现为透射或透射阻射混合影,边缘较清楚,大多数病损为单房性,邻近牙的根吸收较常见。病理变化1. 病变呈囊性,衬里上皮的基底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胞核远离基底膜,其浅层由排列疏松的星形细胞构成,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相似。2. 在衬里上皮和纤维囊壁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影细胞灶,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3. 邻近上皮基底层下方可见带状发育不良牙本质。有些病例中见广泛牙硬组织形成,类似于组合性或混合性牙瘤。1. 在成熟的结缔组织间质中,可见牙源性上皮巢和成釉细胞瘤样上皮团块,2. 病变内可见影细胞和钙化灶,如上皮基底层细

15、胞转化为影细胞,基底膜可消失,影细胞突入纤维结缔组织内引起异物反应。3. 间质内有成片的发育不良的牙本质形成。预后摘除术后较少复发,骨外型未见复发生长具有局部侵袭性发。文献中有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恶变为牙源性影细胞癌的报道。8. 牙源性癌有哪些?各有何临床病理特点?牙源性癌临床病理特点转移性(恶性)成釉细胞瘤在组织学上,与通常的成釉细胞瘤无明显区别,其转移灶主要见于肺,但其他部位也有报道。成釉细胞癌-原发型近23的成釉细胞癌发生于下颌,男女发病率没有差异,颌骨前部是最常见部位。x线为界限不清或边缘不整齐的透射影,有时可侵犯骨皮质造成穿孔。肿瘤在整体上表现成釉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细胞具有恶性特点,如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局部坏死、神经周浸润及核深染。发生于上颌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