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编写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 单海平项目负责人: 时坚参加人员: 蒋忠诚 时坚 裴建国 程伯禹 钱小锷 曾华烟 王宇鄢毅 王明章 刘安云 盛玉环 谢运球 周立新编写人: 时坚 蒋忠诚 裴建国 目 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总则……………………………………………………………14 设计书的编制…………………………………………………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37后记……………………………………………………………45附录1………………………………………………………47附录2………………………………………………………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 方法、 技术, 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 地调局水环部于 初组织了由蒋忠诚、 时坚、 裴建国、 程伯禹、 钱小锷、 曾华烟、 王宇、 鄢毅、 王明章、 刘安云、 盛玉环、 谢运球、 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 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 于 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 50000) ”。
根据讨论提纲, 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 于 初完成手稿, 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 50000) ” 初稿完成后, 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 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 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然后, 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 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对本技术要求重复进行修改 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经修改完善后下发西南八省( 区、 市) 地调院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工作项目任务书, 编号为总[ ]015-01工作项目名称: 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 修订与升级实施单位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项目总体目标任务: 针对地质调查实际工作需要, 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结合技术进步, 修订和完善部分原有技术标准, 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和发展本技术要求制定的工作任务: 1、 在已编写的《西南岩溶地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初稿的基础上, 明确调查任务、 调查与评价方法和精度要求; 提出设计编写、 图件编制、 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要求等2、 编制完成《岩溶地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及说明书。
根据工作项目任务书的要求, 本技术要求更名为《岩溶地区1: 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经过近5年的运行, 综合西南八省( 区、 市) 地调院承担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单位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对本技术要求试行后提出的修改、 补充意见由时坚负责进一步补充完善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 设计编写, 岩溶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规律调查的、 岩溶水系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的技术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实施要求, 岩溶水资源评价、 图件编制、 报告编写、 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岩溶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其它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和修测也可参照使用2 引用标准 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 1976, 地质出版社) GBT12329-1990岩溶地质术语GB/T14157-93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50000) DZ/T0060-9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GB/T15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万) DZ/T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GB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级分类标准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 试行 -2)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 3.1 岩溶地区开展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提高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的精度, 编制岩溶流域地下水开发规划建议, 进行地下水开发工程可行性论证,提高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 为从根本上解决岩溶地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项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恢复与保护提供基础性水文地质资料。
3.2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是: 在岩溶地区, 特别是干旱缺水和石漠化严重地区, 以岩溶流域为单元, 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岩溶发育规律、 岩溶水系统特征, 评价地下河、 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 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规划和地下水开发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3.3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 3.3.1调查流域的岩溶地质条件: 调查地层、 地质构造的分布、 类型、 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 重点查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特点、 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 控制地下河、 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3.3.2调查区域岩溶发育规律: 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 蓄水构造、 表层岩溶带、 地下岩溶管道、 裂隙和洞穴的类型、 结构、 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地下河系发育特征, 以及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3.3.3 调查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 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 结构, 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 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 流量、 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地下水水资源量; 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 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 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注意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对三类岩溶水水量、 水质的影响3.3.4调查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 调查地下河的允许开采量, 以及堵、 蓄、 提、 引等岩溶水开发地质工程的地质条件; 蓄水构造的允许开采量和钻井提水的工程地质条件; 岩溶泉扩泉引水的环境地质条件 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建议和工程方案3.3.5 调查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 并进行评价, 预测其演化趋势特别是对近二十年来地下河、 岩溶泉及区域岩溶水的流量、 水位、 水质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评价3.4 岩溶地区1: 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选点→下达任务书→收集资料→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审定→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和监测→勘探和试验→成果分析、 图件数字化→编制报告和图件→成果审查→成果提交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 遵循遥感、 地质测绘、 洞穴探测、 物探、 示踪、 钻探、 监测、 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 相互配合岩溶地区1: 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21世纪初部分地区开展的1: 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要充分搜集、 利用已有资料。
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相比, 本次调查工作除了精度提高外, 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3.5 应根据岩溶发育情况采用综合手段开展调查, 尽量使用能够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新理论、 新技术、 新方法如: 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系统理论, 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地理信息系统( GIS) 、 遥感( RS) 及计算机技术, 地质雷达、 浅层地震勘探、 CT、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 高密度电法等物探新技术, 同位素分析, 现代天然和人工示踪技术, 洞穴探测技术, 自动化监测技术等3.6 水文地质调查和岩溶水的开发利用调查分类进行: 对地下河, 主要经过遥感调查、 地面调查、 洞穴探测、 物化探和示踪技术, 并经过钻探论证, 查明地下河的发育规律、 补、 径、 排条件、 水资源变化和开发利用条件, 以堵、 蓄、 引、 提、 截地下河水为主要开发形式; 对于覆盖型及埋藏型岩溶水,主要经过物探、 钻探技术方法圈定富水地段开发方式: 一是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采用钻探打井抽水, 二是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区, 采用开挖地下集水槽抽水对表层岩溶水, 主要经过地面调查和岩溶动力条件现场测试, 调查表层岩溶带的分布、 结构和涵养水源的潜力, 调查表层岩溶泉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增大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的途径, 以增加表层岩溶泉水资源的量和出流时间。
经过与地头水柜配套建设来开发利用表层岩溶泉水岩溶流域内各类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应统一规划,注意统筹兼顾, 与环境协调发展, 不产生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3.7 岩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