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崧舟2013102.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247276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王崧舟201310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王崧舟201310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王崧舟201310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王崧舟201310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王崧舟201310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王崧舟201310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因语文而精彩 读王崧舟诗意语文有感沾益望海小学 解水艳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因此,在暑期,我专门拜读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对他的诗意语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语言幽默风趣,思想高屋建瓴,真是一本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般的把它读完。一遍读完后,我又读了第二遍。在读中体会很多,最强烈最想表达的有如下几点:纯理论的文章容易让人望而却步,阅读时困难重重,若放在床边的话搞不好会成为“催眠书”,个人感觉越想看越钻不下去,总感觉

2、一行行字像在跳舞,好不容易看了一会,就想着要休息一下。而读诗意语文就像在听王崧舟老师侃侃而谈,谈他的成长经历,谈他的阅读心得,谈他的课,谈他的故事,不知不觉就沉浸在这故事中了。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王老师是特级语文教师,但我们都拥有共同的身份语文教师,所以也就有了沟通点,有了共同语言,很多平时的困惑也许就能从书中获得启示,很多平时模模糊糊的想法就从书中找到了理论的支撑,很多平时视野无法触及了,这本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什么是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

3、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高贵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他认为如果一旦将诗意语文框定为某种教学流派,那么,诗意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读完全书,再欣赏王老师的语文课,我似乎明白了我看了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对一堂好课的理解。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

4、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显然,王崧舟已经进入了第三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观摩王老师的课堂,我发现“读”贯穿始终。课堂中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人课合一、融为一体,带给了我精神上的震撼。想想自己的课堂,缺少了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因而失落了一份品味诗意的心情。常认为只要把语文知识教给学生,只要他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就可以了。读了王老

5、师的书,哪曾想到语文中的奥妙无穷。朴素的语言,朴实的风格,其内在蕴含着无穷魅力的诗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样能感受到诗情画意,那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幸福!因此,细读文本,倾听文本的灵魂,是王老师大力倡导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情感教学,为什么呢?就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人的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韵味、读的神采。作为语文老师,加强语文素养的修炼,把语文教学生活化,诗意化,那样的话,教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他改用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名言:“慢慢读,欣赏啊!

6、”他认为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温不燥,慢慢品、慢慢赏,让文本与阅读主体亲密接触。他告诉我们,行走在文本的从林中,看到了潺潺的清流,听到了悦耳的鸟鸣,嗅到了扑鼻的花香,人的精神会得到震撼。在文本中能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王老师认为:语文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几样“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来进行几项训练,无疑会让学生用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受”,如果把一个个训练点和知识点自然隐藏于人文性的教学设计中,通过

7、师生合作,师生对话自然地呈现,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在让人感受浓浓诗意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老师引领着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外表的光鲜热闹,同样有其深厚实在的内涵。王老师可谓少年成名。春风得意之时他没有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十年的潜心修炼,闭关阅读,孜孜学习,让自己登上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不管获得了多少荣誉,赢得了多少桂冠,他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他不停地尝试着执教不一样的课型,不停地在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着“诗意语文”的完美内涵王老师在诗意语文中

8、写过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我想,正是王老师上下求索,不断超越的教育精神成就了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经常有专家说,教师应该是专业的阅读者,我也知道专业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倍感压力,问问自己,暑假读了多少书,还真不好意思说出来。其实每个人也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大多是根据个人喜好,有很多娱乐消遣的成分在里面,如果提到专业阅读,就有一种“被读书”的尴尬了。如何让我们既认识到教师阅读的重要性,又多点阅读的主动性呢?王老师有言: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细细咀嚼这就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一个人的经历、见识甚至思想都是有限的,而很对非凡的经历,远大的见识,深邃的思想很多都藏于浩瀚书海中,和书本交朋友,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经常和高尚的人谈话,你的思想想不高尚都不行,你有了高尚的思想,你的见解想不深刻,你的谈吐想不睿智都不行。 虽然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他那厚积薄发的诗意课堂,但惟有不断加强自身修为,刻苦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我想,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去汲取他形成诗意课堂的某个因素,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最后,引用王崧舟书中话来结束我的闲谈:“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