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624506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改课教案(蓝排足).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课改课教案 绵竹中学 杨竹学习阶段:水平二年 级:高中二年级(1 . 2 . 3班)课题名称:篮球: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和支配 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 馁的优良 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步骤: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及手段组织教法开始部分2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并向教师报告。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以及注意事项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如图示一:要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准

2、备部分8一、配乐游戏:小渔网(4) 方法:游戏开始,担任“小渔网”的同学在场内用手触及正在跑动的其他同学,其他同学用各种躲闪、摆脱动作在场内积极跑动,被触到者加入“小渔网”,等“小渔网”扩大到四人时,重新组成二个“小渔网”进行活动。以此类推,逐渐组成许多“小渔网”直到剩下最后一名时游戏结束。 规则:(1)“小渔网”不得松手触人。 (2)在游戏过程中不得逃出界外,被迫出界者作被触到论处。二、熟悉球性(4)方法:球绕肘转、绕腰、膝转、“8”字绕环,指尖拨球,各种姿势的抛接球等。一、组织:如图示二: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要求:“鱼”要机智、灵活、勇敢。“鱼网”要动脑筋、协力、果断、

3、快速。二、组织:散点练习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要求:球尽量不要落地。基本部分30一、运球:(6)A、高低运球,B、单手前后左右运球,C、左右手交替运球,D、体前变向运球,E、胯下运球,F、急停急起运球。重点:运球的手型,按拍球的部位、力量。要求:原地和行进间交替进行。护球尽量眼睛注意前方。二、抢运球(5)方法:在整个篮球场上进行。一半同学持球,另一半同学无球。游戏开始,持球同学在场内运球,在运球中要躲避无球同学的抢断,无球同学则用合理的动作进行抢断球,一旦抢到球后互换。规则:A、无球者不得用推、拉等犯规动作抢球,B、发生被迫运球出界或违例情况,按被抢断论处。重点:对球的

4、控制与掌握难点:技术要准确熟练三、原地二人一球传接球(3)重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四、原地二人一球运球、传球(2)重点:技术的衔接连贯五、4 人一球,行进间运球后传球(4)重点:弧线运球、跑动、双手胸前传接球。六、4人一球,一人防守,三人传接球。要求:双手传接球,进攻队员可运球移动,防守队员抢断球积极。七、接龙传球接力比赛(6)方法:分两组进行,左右间隔2-3米,前后间隔4-5米,“接龙”传球20只球,以完成时间和成功率多少定胜负。 重点:传接球的快速能力和准确性。一、组织:在篮球场内散点练习 教法:教师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自由模仿、创造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错。 二、组织:同上在球场内散点教

5、法: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要求: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练习,然后共同“抢运球”严格按照规则进行。三、四练习的组织如图示三教法:讲解、示范、纠错,教师巡视指导。五、六练习的组织如图示四七练习的组织如图示五:(略)教法:讲解、示范,练习,比赛。要求:先练习,后比赛。结束部分5一、整理运动:配乐伸展放松操二、小结,收回器材。组织:散点教法:听音乐,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课的预计1、练习密度:55%左右; 2、运动负荷:中上; 3、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4、最高心率:180次/分。 心率曲线(略)体育课改课教案 绵竹中学 彭河学习阶段:水平二年 级:高中二年级(

6、1 . 2 . 3班)课题名称:1.复习自垫球 2.一抛一垫 3. 两人对垫球一、指导思想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采用“任务单”中的任务引领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相互商讨总结要领,自主合作学习完成目标的模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二、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正面双手垫球的作用,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方法。2、通过分组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和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3、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

7、中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大胆尝试,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三、教学流程(一)启动阶段1、情绪导入:课堂常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内容。2、科学热身:游戏“你来我往”,这一游戏通过设置音乐来调控节奏,集中注意力,利用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兴趣,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达到热身的目的。同时采用音乐调控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这种规则意识。准备活动,学生随音乐的节奏做侧身、头上、胯下接球练习。游戏“比一比、抢一抢” 两人一球,将球放于两人中间的地板上,学生听音乐模仿老师的动作,音乐一停迅速争抢球。这个游戏的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活动身体上下肢的目的。(二)合作探究阶段游

8、戏“喊数抱团”是为了达到学生、器材都能够又散点自然切换到分组集中的目的。打破了传统的分组方法,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学生根据任务单的提示自主合作完成下列任务目标。任务一:复习自垫球任务目标:将球垫过自身头部以上高度,一次垫球15个以上。1、小组共同讨论、总结动作要领。两人一球练习时两人相互提示,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如有困难可以看图片提示或请教老师。任务二:一抛一垫任务目标:能够连续5-6次准确的垫球至抛球者的头部上方。完成任务的方法:两人一抛一垫,练习中相互提示动作要领,及时纠正同伴的错误动作。如有困难可以看图片提示或请教老师。任务三(提高任务):两人对垫球任务目标:两人正面双

9、手垫球5次以上。两人对垫,当能够连续准确垫球5次以上,可逐渐加大距离。“任务单”引导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提高孩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不仅要掌握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分别有两个展示时间,一个是自垫球,一个是一抛一垫,这个环节是对前一节课自垫球的检测和本节课一抛一垫内容的学习后的测试,这样老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三)释放阶段游戏竞赛:垫球比多。通过游戏竞赛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检测。(四)恢复阶段 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

10、小游戏,使学生消除疲劳,并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课改课教案 绵竹中学 王德东学习阶段:水平二年 级:高中二年级(1 . 2 . 3班)课题名称: 1、 足球:正脚背踢球2、 身体素质综合练习学习目标:1、积极参与足球运动的学习和练习2、掌握基本的技术、战术并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3、培养良好的集体感和团队精神4、认识基本的足球规则。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 师 活 动时间学 生 活 动练习次数准备操教师讲明练习内容及要求。(1)伸展运动;(2)扩胸运动;(3)体侧运动;(4)体转运动;(5)腹背运动;(6)弓步压腿;(7)跳跃运动;(8)四肢各关节活动要求:活动充分5练习对形(图三)学生在

11、教师口令指挥下进行练习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48拍基本部分一足球二素质练习一、1、组织学生进行脚内侧踢球的复习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与比赛:“方形抢截球游戏”。3、 教师讲解并示范正脚背踢球的动作要领。要点:支撑大步踏上,撑于球侧;膝盖微屈,脚尖向前;摆动大腿带动小腿加速前摆;击球与跟随脚趾紧扣,脚背绷紧,脚背正面击球中部。4、 组织学生进行模仿与踢球练习。5、 辅导学生练习,并纠正错误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练习1、练习内容(1) 连续单足跳(左、右腿)(2) 俯卧撑(3)30M冲刺跑2、 讲解各素质练习的方法及要求。3、 哨音指挥

12、学生练习4、 观察、语言提示5、 及时纠正错误1810一、学生练习1、在教师安排下,组成四个小组进行练习。2、按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气氛活跃。3、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做好徒手练习。4、根据不同要求组织好各个练习:(1)正脚背踢球模仿练习(重心稳,方向正);(2)对墙踢定位球练习;(3)传球射门练习。二、注意听教师讲解,记住动作要求,认真观察教师示范,建立动作表象。练习(1)如图四 30M 练习(2)如图五练习(3)如(图四)68 222结束部分小结一、集体讲评,评估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学生。二、整理放松练习。三、布置回收器材。四、师生再见3一、学生二列横队集合队伍,并自我评介。二、学生能积极进行放松。要求:放松、调整呼吸。三、师生再见实施情况记载班级预计负荷练习密度: 42%平均心率: 146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