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23894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有关于腊八节由来介绍 腊八节介绍 原来,“腊八”起源于“措八”,这是古代的措祭。措祭,在夏代称为“清祀”,殷商曰“嘉平”,周代称“措”,秦代改称“腊”。古时候,每年农事完毕,人们就进行措祭,所祭祀的对象是:农神、百谷种子、田间道路与草棚、猫、虎、堤坝、水沟、昆虫。由于它们一年中对农事耕耘尽了力,如猫、虎吃了田鼠,爱护了庄稼;堤坝、水沟保住田地不渍水;等等。祭祀时,女巫扮装成猫、虎、虫、农神等,居于主位享受祭祀。由于措祭共祭八位神祗,故名“措八”。到了秦代改“措”为“腊”,“措八”就成为“腊八”。又由于秦代当时以十二月为“腊月”,于是确定“腊八节”为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的正式固定?则是在南北朝。

2、 我国民间过腊八节,差不多都是将古睹日和佛祖成道日融合在一起。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之意。 “腊八”这天,也是佛祖成道之日。在前面的浴佛节一章中,我们已谈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状况,这里,再谈谈他*成道的情形。却说释迦牟尼诞生后,见到众生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所煎熬逼迫,于是在他29岁那年,毅然舍弃王位而独坐菩提树下,潜心*,寻求人生的真谛。他还游遍了印度的名川大山。一天,他来到比哈乐邦的尼连河四周,因劳累饥饿过度,昏倒在地。有一位牧女观察了,便把身边带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

3、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这粥后,顿觉精神兴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深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从今以后,每到这天,寺院的僧侣都取清爽谷果,涤净器皿,熬成熟粥,用以供奉佛祖并群僧集会,喝“腊八粥”,以示纪念。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在我国某些地区,还流传着另一个关于“腊八粥”的故事。传奇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常常挨饿。一天,他在一间小屋里发觉了一个老鼠洞,想从中找点什么充饥,便伸手掏了下去,挖到深处,发觉里面竟是一个“小粮仓”,有大米、芋艿、玉米、豆子等东西。于是,他把这些粮食煮成一锅粥,吃时感到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每天山珍海味,吃得厌极了。在腊月初八这天,他突

4、然想起旧事,于是传命御厨以各色玉米杂粮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因此将这粥赐名为“腊八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条中云:“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周密的武林旧事诤中谈得更详细:“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今人杨永生先生的中外民间节日一书中,讲到腊八粥的传统制法是:先将大麦米、白云豆、赤小豆、绿豆等拣好洗净,煮成半熟,然后加进稻米、小米、黄米,先用旺火,再用文火熬,使粥稀稠适中,吃时加糖,并拌和预先煮熟的红枣、栗子等。更讲究的,粥里还有莲子、薏米、菱角米、白果、桂圆等,做到了集豆米果晶之大成,别具风味

5、,“腊八粥”不仅芳香甜蜜,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人们颇为喜食。 粥,是我国人民的一道主食。宋代诗人陆游写有一首食粥诗说道:“世人个个学常年,不悟常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他将吃粥作为益寿延年之法,实为阅历之谈。一般说来,粥稀软严厉,有利于消化,有和胃、补脾、通便之成效。 古人腊八除了吃粥外,还有戴假面具巡行逐疫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看来,祛邪逐疫,是我国传统节日活动的重头戏。 腊八节的由来:【佛祖得道】 腊八节的形成还和佛祖释迦牟尼的得道传奇有关。据因果经记载,在古印度北部,即今日的尼泊

6、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觉察社会生活劳顿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他在29岁那年,舍弃王位和宫廷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有一天,他走下迦都山,来到人烟稀有的摩揭国,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畔,因劳累饥饿过度,体力不支,晕倒在地。恰好村中一牧羊女发觉了他,便将身边携带的杂粮、野果,用清泉水熬煮成乳糜状的粥,渐渐喂他。他深感这“粥”如美味甘蜜,顿觉精神兴奋,渐渐恢复了体力,便在尼连河中洗个澡,然后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静坐苦思人生真谛与解脱之道。并宣誓说

7、:“我假如得不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坐。” 他最终彻悟而成了佛陀,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佛教徒们便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即是释迦族圣人之意。同时,佛教徒们为了不忘他在6年苦修苦炼中受的苦难,每天仅食一些麻麦,以及纪念牧羊女的恩德,便在佛陀成道日的这一天腊月初八,仿效牧羊女之“杂粥”食之,以示纪念。佛教兴盛以后,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的“斋僧”、“佛成道日”以及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初年,佛教传人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进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

8、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奇程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节”最主要的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亦叫“佛粥”。古时候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渐渐增多,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 吃腊八粥的习俗形成于宋代。北宋时京都在腊八节时,宫廷、官府、寺院都要预备大量的腊八粥,用来祭佛和施舍贫民。民间争相仿效,广为流传,很多云游四方的僧人也挨家挨户募化腊八粥。宋代吴自牧撰的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亦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

9、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俗,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宋时吃“腊八粥”已盛行寺院与民间。到了元代,帝王更以赐“腊八粥”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在燕都巡游志中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更以“腊八粥”作为赏赐大臣的季节佳食。清代,康熙皇帝赐“腊八粥”给有功的臣子,算是一种恩宠。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命在北京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送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 据雍和宫志载,雍和宫的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幕,极为

10、盛大。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预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视称粮、运柴。初七早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始终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头在佛前供粥,宫灯照射,香烟袅袅,鼓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完毕。据说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

11、,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 第一锅供佛,其次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直到清光绪年间,光绪顺天府志载:“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其他地方的县志也载:“今俗乃以腊八造粥,实朝廷典礼之常。”仍沿袭旧俗,以表达对佛教的推崇。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教寺院非常重视,举办浴佛会。据析律志载:“十二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槽粥供佛。”清代光绪年间柏泉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也说:“十二月八日为浴佛日,各寺观煮粥供佛。”因此,每到腊月初七日,各寺院就劳碌起来,清扫佛

12、殿,整理平常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用来特地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糯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其次天(腊八)要仿效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腊八粥。同时进行诵经和剃度活动,八音鼓响,声乐和唱,香烟缭绕,蜡光朗照,以庆祝释迦牟尼得道成佛,非常庄重盛大。然后,将供佛之后的腊八粥馈赠给僧众及前来参与盛典的善男信女们。腊八粥的米、豆、果料,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南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13、。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贮存剩饭的“栈饭楼”,平常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故有天宁寺“铜锅煮粥,普济饥民”之说。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存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关纪念释迎牟尼成佛的故事。 相传佛祖释迎牟尼经六年苦心修行,云游四方,终日辛苦,致使昏倒在尼连禅河畔。后被牧羊女湿迩罗发觉,赶忙以各种米豆、野果、奶水熬粥给释迩牟尼吃,使之体力得到恢复,并行至菩提树下,铺草打坐,面朝东方,澄思静虑,经七天七夜,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据说这日大地震惊,天乐鸣

14、奏,天雨妙华,一派美妙景象。从今,人们记住了这个日子,民间百姓竞相用谷物、干果煮食腊八粥。 腊八节的由来:【腊祭】 腊八起源的其次种观点,称“外乡说”,认为是由腊祭而来,先民们腊月岁末用猎获的禽兽祭祀众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灾迎祥,到南北朝时,将这一日定为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腊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腊(蜡)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风俗通上说:“腊者,猎也。因猎取禽兽祭先祖也。”玉烛宝典上也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风俗通祀典又说:“礼传日:夏

15、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蜡,汉改日腊。”“腊”、“蜡”、“猎”三字,指古代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求来年五谷丰收,家人平安、吉利,谓之“腊祭”。由于这种祭礼是在岁终之月进行,人们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之义,含义有三:一日“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隋书礼仪志):二日“腊者同猎”,指田猎猎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猎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这种“腊祭”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开头了,夏、商、周时代的帝王都很重视这一祭祀,届时都要杀鸡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盼望天地祖宗保佑来年丰收。但是,“腊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时在十二月初,有时在十二月底。到了汉武帝统一行夏历以后,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人们便把这一天订为“腊祭”之日,称为“腊八节”。 但在民间并未普遍推行“腊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固定在腊月初八进展“腊祭”。另一种说法是,“腊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教民务农和创造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农神(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