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 板块运动(1).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6232171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5 板块运动(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5 板块运动(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5 板块运动(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5 板块运动(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5 板块运动(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5 板块运动(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5 板块运动(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掌握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以及海底扩张说。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掌握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通过阅读“海底扩张示意图”,了解其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意义。情感目标:(1)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重点:1. 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 “三级跳”。2.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1. 海底扩张学说。2.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世界轮廓图,

2、让学生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线正好吻合大陆漂移学说ppt4: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轮廓比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远远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凹进部分。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认为这绝非偶然的巧合。以后,魏格纳通

3、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并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推断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

4、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在当时,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1930年11月2日,魏格纳在第4次考察格陵兰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岁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才找到他的遗体。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Ppt6: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

5、2亿多年前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洋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一亿多年前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直到两百多万年前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Ppt7:在5亿年前,地球表面已经存在某些大陆块体,它们在海洋中漂移,后来才逐渐聚合在一起。大约在3、4亿年前,现北美洲和欧洲碰撞,并结合在一起成为劳亚大陆。其间,现在的非洲、印度、澳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也相互碰撞,并且结合在一起,成为冈瓦那大陆。大约在2.7亿多年前,劳亚大陆和冈瓦那大陆又互相碰撞,并且结合在一起,成为盘古大陆

6、。在2亿年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直至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承接: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天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古地磁学的兴起以及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各大陆确实发生过大幅度的漂移。1984年,美国航空局使用激光和射电望远镜,第一次精确测出了各大陆缓慢漂移的数据,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过硬的证据。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科学家又

7、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学说ppt8:哈雷赫斯(Harry Hess)是美国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赫斯的地学研究生涯起始于他年青时在美国海军服役的经历。二战期间,赫斯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名军官。在多次横渡太平洋的过程中,他注意到船上的雷达探测到了海底一连串的圆形山体。这些山体高出洋底约2000米,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顶部异常平坦。赫斯认为这些都是沉落于海洋中的火山。不久的勘测也证实了他的设想。但是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解释这些山体平顶的特征。战后长期的研究融入了赫斯丰富的想象力。终于在1962年正式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他的思想复活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几年之后,他的假说为深海勘探所证实

8、,赫斯本人也因之而成为地学史上的一代宗师。ppt9、10:为什么海底会扩张和移动呢? 如一壶水在加热过程就存在对流:直接加热点上的水,因升温而向上流动,然后再向四周流散开去,同时四周的水再向加热中心涌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壶水中的对流。与此相仿,处于高温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也是这样。由于地幔温度很高,压力很大,使地幔物质像沸腾的钢水一样不断翻滚,对流。大陆则被动地在地幔对流体上移动,而不是像魏格纳当初设想的大陆像冰块一样浮在洋底上漂移。 ppt10:当岩浆上涌对流到岩石圈的底部时,地幔流受到了阻碍,于是就分成两股朝两侧流动。对流产生的力量能把岩石圈撕开,地下的岩浆就乘此机会冲出海底喷射出来。低

9、温海水使它冷却凝结,铺在老的洋底上,变成新的洋壳。当然,地幔涌升绝不会如此停止,在继之而来的地幔涌升力的驱动下,新洋壳被撕裂,裂缝中又涌出新的岩浆来,冷凝固结,再为涌升流所推动,把原来的海底挤向两侧。渐渐地在这儿隆起了一座高高的海岭,横贯大洋的中央,即大洋中脊。分开的海底就像在传送带上似的,慢慢地向两侧推移开去。这就是海底扩张。板块学说ppt11:在“海底扩张说”问世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不久,一位年轻的地质学者又提出了“板块构造说”, 他就是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尽管“板块构造说”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还不够完善,最终还是被今天的许多学者接受下来了。由于勒皮雄在地质学上的卓著成就,1985年10月,他当

10、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ppt1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块”,即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看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提问:六大板块中最大的一块是哪一板块?澳大利亚属于哪一板块?从地图册中找出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印度半岛(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亚欧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洋板块)分别属于哪一板块?上述板块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水域,其它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由此可见,板块的划分不受陆地和海洋限制,只根据板块边界而划分。板块边界,也就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有三种类型:A.生长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或称中央海岭);B.消亡边界,

11、包括洋缘的海沟和大陆碰撞带;C.转换断层(大洋中脊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岩浆在这里上涌,形成新的海底,并将两边的岩石推开。由于大洋中脊延绵过长和地壳岩石圈的不均匀性,使得大洋中脊两侧岩石形成差异作用)。印率度尼西亚附近板块边界为挤压型(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型),全球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可见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撕裂、推挤、摩擦错动等)是地震的基本成因。ppt13:印度洋海啸、巴基斯坦地震、世界最大的地震发生在智利、日本多地震国家,这些都说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常形成地震和火山。Ppt14: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哪几种?碰撞Ppt15:先来看一段视频:板块的碰撞

12、可分为三种,陆-陆、洋-洋、陆-洋ppt16: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常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有陆地板块与陆地板块碰撞所形成的。4000万年前,此处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不仅推动欧亚板块一同向北移动,而且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使印度洋板块的大量物质聚存在欧亚板块的地壳和上地幔处,产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和大陆中最大的青藏高原。而两大板块之间的碰撞至今仍未停止,包括珠峰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仍然充满活力,每年都会向北水平移动多毫米,并向上隆升数毫米。 Ppt17: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

13、融化而消亡,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由于受挤上拱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海沟,也就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马里亚纳海沟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而在靠近东亚大陆一侧,就形成了东亚岛弧链。我国的南沙群岛就是其中的一段岛弧。 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一头怪兽的话,那么大洋中脊和海沟就是两个血盆大口。大洋中脊吐出地球内的物质,营造新的海底,而海沟吞没着旧的洋底,让它重新归还地底下去。海洋的底部就是这样被替换更新着,大约每亿年一次Ppt19: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在1000多万年

14、前,地壳的张裂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裂带,沿着当初地壳裂开的那条线,形成了从南到北的长而弯曲的大裂谷,称为“东非大裂谷”。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地板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Ppt20:Ppt21: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而是产生了一系列垂直于海岭走

15、向的横断层总结:板 块 运 动对 地 表 影 响举 例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向上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等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撞)Ppt24:板块运动学说的意义1.认识地球环境变迁和海平面变化2.对进行灾害预测和防治具有重大意义3.是地球科学的革命性变革在现代社会,板块学说的诞生对人类的公共安全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科学家通过板块学说可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它正向东北方向移动。逐渐越过北美洲。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是地震多发地带。我们只是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而不是否发生地震。虽然科学家不能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掌握了板块运动的速度和地震发生的成因及形式。所以,可预先采取一些特殊的防范措施。 通过板块学说,我们可以解释地质灾害现象,从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保障。它还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将板块学说运用于矿石、天然气的开采和石油勘探。因为板块学说完善了古地理地图(化石地理学),通过它我们清楚的知道石油形成的成因,并准确找出保存石油的地质层。导入:魏格纳的故事一、 大陆漂移学说二、 海底扩张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