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理论及流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622810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学理论及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理论及流派(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学流派 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代后半期以来,参与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涉及参与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队,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老式的现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然分开,注重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她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构造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构造-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队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

2、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这一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126年10月,她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参与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出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构造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注重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她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出名的尚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

3、博尔道夫,诺瓦克,鲍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上,第一次把她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她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192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5年开办期刊词和文。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支解,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有关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队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4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论丛。70年代初,学会出版捷克和斯洛伐

4、克语言学资料丛书,在第一集中全文刊载了出名的论纲。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学是与论纲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该学派在理论和措施上的奉献大体可归为如下几点:(1) 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构造体系。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体现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辨别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对体现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体现自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刊登过一篇论文,重申她在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体现(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雅科布逊后来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能说

5、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eeretil)或批示(enotaive),表情(moive),意动(conaie),沟通(hatic),后语言(malinustic),诗歌(oetic)。(2) 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均有很大的影响。后来,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初期的音位理论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觉得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

6、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浮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性,但不对称,一种强(有标记项),一种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她们觉得,邻近地区的语言,由于互相影响,常常获得某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性。因此某些语言的共同特性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 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重要成分是体现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目前通用的主位(teme)和述位(rheme)。 () 提出要加强对原则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引整个语言文化工作。(7) 倡导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

7、拉格学派觉得:对的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性与构造特性的关系,以及语言体系开放性特性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应当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足地运用于本族语的分析,以增进语言文化的发展。她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沿区,构造规则在中心区体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沿区则显得模糊。目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间的关系也予以了足够的注重,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语言学流派 构造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一般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

8、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构造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构造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构造-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重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6年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92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她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

9、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重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队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老式,因此其成员被称为现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有关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种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爱好,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他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立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

10、成为当时欧洲构造主义语言学的一种中心。1938年开办会刊语言学学报,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刊登了她的论文构造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大纲。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她的语言理论导轮和一般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本,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种重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当作一种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波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构造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构造主义语言学。美国构造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构造

11、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种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某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本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4年她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构造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50年代,美国构造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霍盖特19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构造语言

12、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构造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1年,哈里斯的构造语言学的措施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构造语言学派的明显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构造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老式。她们的重要奉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构造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构造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老式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受了索绪尔的某些基本理论,如辨别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辨别共时和历时,觉得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根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

13、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构造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并且还影响到其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措施已渗入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他领域。这样,构造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世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

14、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多种语言材料,二是结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措施上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s)、德国的格里姆(rimm)和葆扑(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她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来源研究一书中第一种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相应规律,由此拟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她的日耳曼语语法里拟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相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i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相应规

15、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她语系的基本。维尔纳(err)后来补充解释清晰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夯实的理论基本。葆朴的重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她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她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她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她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但是它比其她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Sc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结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她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