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622740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2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绪论:一、中医诊断学学科属性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课时2教学目的1 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2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3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4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5 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3、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授课设计1.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2.授课中采用讨论的方式广泛发动同学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发表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使同学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

2、性的理解。3.以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特色,使同学对中医诊断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初步了解。4.展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书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预习要点1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2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复习要点1、 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 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3、 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4、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是哪部书?作者是谁?参考书目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医学心悟等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一简述诊断、中医诊断学及其地位诊,是诊察,了解的意思

3、;断,是分析,判断的意思。诊断,就是对来诊者的身体健康或患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概括性判断。二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五介绍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内经在诊断学方面的贡献:提出并运用四诊、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2、西汉淳于意首创“诊籍” 3、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把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密切结合起来的著作。他提出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4、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第一

4、部脉学专著。5、隋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6、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说为病因辨证奠定了基础。施发察病指南绘制脉图33幅,以图示脉,便于学生领会。7、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8、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以“二纲”“六变”的形式总结出八纲辨证的方法;“十问歌”成为后世问诊的准则。9.李时珍濒湖脉学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出28脉的体象、主病和相类脉的鉴别。10.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的方法。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1熟练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2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临床实践。3学会辨证思维方法。

5、第一课时:10min组织学生讨论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属性5min30min第二课时展示中医诊断学经典著作照片及实物40min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1. 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2. 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课时2教学目的1 熟悉问诊的方法和问诊的内容2 掌握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的理解2、 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3 、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授课设计 1、 以问诊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性成果理论典籍为主线,简要介绍问诊的发展历程,使同学对问诊的发展有初步了解。2、 教师讲授并示例,以加深学生理解。

6、预习要点 寒热的类型、特点及临床意义复习要点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何谓潮热?潮热有几种?各种潮热有何特点?3、何谓微热?微热的成因是什么?4、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其成因是什么?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参考书目1. 庄泽澄. 恶寒、畏寒之我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2. 庄泽澄. 表证探析. 3. 庄泽澄. 论寒热往来. 山东中医杂志,1997,9,387 年 月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第一节 问诊意义及方法一、简述问诊的意义:张介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二、介绍问诊的方法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一)问一

7、般情况(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意义:1、要善于抓住主诉。2、不能以诊断结论做主诉。(三)现病史病人从发病前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经过。1、发病情况;2、疾病的发展情况;3、疾病的诊治情况;4、现在症状。(四)即往史病人即往的健康或患病情况;患病情况应注意与现在病证的关系;预防接种、手术、药物或其他物品过敏史等亦应询问清楚。(五)个人生活史 1、生活经历:出生地、居住地、经历地。应注意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区。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六)家族史指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的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应特别注意传染性和遗传性疾病。第

8、三节 问现在症一、 问寒热(一) 讲述寒热的概念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其中,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多见于表证;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二)介绍寒热的机理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三)常见的寒热及临床意义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9、。包括壮热、微热、潮热三中。分别介绍其特点及临床意义。 3.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注意强调少阳病与疟疾的区别。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三、问疼痛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表证有汗与无汗、里证自汗、盗汗、战汗及半身汗的概念与意义2熟悉头汗、大汗、阴汗、胸汗的机理3掌握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4理解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5了解问疼痛的要点。教学重点、难点1、 各种汗证的特点与临床意义。2、 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3、 胸痛如何确定病位在心,

10、还是在肺。4、 掣痛是否多与肝有关。5、 各种性质疼痛的相关与转换。授课设计结合病例,讲述为主预习要点1 自汗、盗汗、战汗及绝汗的特点与临床意义2 疼痛的病因病机;疼痛的性质。复习要点1、何谓自汗、盗汗、战汗、绝汗?各见于何病证?2、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心胸汗的特点和成因。3、试述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4、试述不同性质疼痛的特点和成因。5、试述不同部位疼痛的原因。参考书目庄泽澄.对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2,9,10张宗芳. 中华医学问诊大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 年 月 日教学内容教具及时间分配二、问汗(一)介绍表证有汗无汗的意义表证有汗

11、:见于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热之表热证。表证无汗:见于外感风寒之表寒证。(二)介绍里证有汗无汗的意义里证无汗:(1)津血亏虚,化汗乏源;(2)阳气亏虚,无力化汗。里证有汗:(三)介绍几种特殊汗出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阴虚证2.自汗:经常日间汗出,活动尤甚气虚证;阳虚证3.战汗:患者先恶寒战粟而后汗出正邪剧争。预后: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向愈;汗出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疾急病情恶化(四)简要介绍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病因病机。三、问疼痛(一)首先介绍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1、实性疼痛:因外感六淫、气滞、瘀血、痰浊、食积、虫积等阻滞脏腑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不通则痛。”2、虚性疼痛:因

12、气血不足,阳虚阴亏,脏腑经脉失养所致。“不荣则痛。”(二)重点讲述各种疼痛的性质及其意义疼痛的性质包括胀痛、刺痛、重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固定痛、走窜痛、酸痛、掣痛等。 注意强调胀痛不都是气滞,如头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三)讲述疼痛的部位1、 头痛:首先介绍头痛分虚实,实性头痛多因外感六淫、痰浊、瘀血阻滞脑窍所致。虚性头痛因气血阴精亏虚,脑窍失养引起。然后,讲述太阳经头痛、厥阴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和少阳经头痛的部位。2、 胸痛:病在心肺,需结合病史确定病位。3、 胁痛:肝郁气滞,肝火,肝胆湿热,悬饮(肝阴虚)。4、 脘痛:见于胃病。如胃之寒、热、食积、气滞(瘀血)等。5、

13、 腹痛:分虚实,实性腹痛多因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虚性腹痛因气虚、血虚、阳虚所致。6、 背痛: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和督脉损伤而致。7、 腰痛:寒湿、瘀血、肾虚。8、 四肢痛:见于痹证、脾胃虚损、肾虚。9、 周身痛:新病为外感风寒湿邪;久病为气血亏虚失养。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 问诊 第三节 问现在症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五、问耳目;六、问睡眠课时2教学目的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的含义和临床意义。2、理解胁胀、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和临床意义。3、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的含义与成因。理解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与成因。5、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与意义。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教学重点、难点1、 头晕、胸闷、心悸、脘痞、眩晕的含义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