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七-九年级新教材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622056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现行七-九年级新教材的几点体会和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现行七-九年级新教材的几点体会和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现行七-九年级新教材的几点体会和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现行七-九年级新教材的几点体会和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现行七九年级新教材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郫县三中 曹定阳 校舍、师资、教材,是中小学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如果说校舍是基础,师资是核心,教材则是关键。我校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郫县实验区的一份子,于2001年秋率先使用新教材。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试述几点体会,以求共同探讨。一、 新教材的特点:变学科本位论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基础与层次相结合 旧教材注重学科本位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把学科与科学等同起来,以至每门学科面面俱到,层层加码,每门学科都“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造成教学内容深、难、重。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抓住“双基”不放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2、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如生物课程标准在解说生物学教育特点时指出,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学习,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要求。在编写方式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通过观察、试验、调查等活动得出结论。教材中设置了“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有关的职业”、“生物与文学”等栏目,供学生课外阅读,以拓展视野。文字表达通俗、准确、生动,并有大量的彩色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推陈出新。各科教材均充

3、实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思想文化的新成果、新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教材在吸纳最先进,最新鲜内容时,也继承了相当部分的传统内容,特别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积淀均保留下来。新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均坚持了基础性,但又处处体现了层次性。如在课程结构上,既有国家管理的课程,又有地方管理的课程,也有学校管理的校本课程;在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上,既有强劲的主干,又有繁茂的枝叶,做到了根深叶茂。这就解决了原教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好的问题。二、 新教材的运用: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程标准尽管同新教材一样处在试验阶段,但它是试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4、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教材则作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情感、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材料。在过去,教师教学时,往往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时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然后让学生强行记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生气可言,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以至出现学生喜欢看杂志,但不喜欢学语文;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怪现象。新教材的弹性大,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处理教材时,既尊重教材,同时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如七年级上册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中,通过介绍古代工匠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使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的史实,以培养学生

5、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及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笔者认为,这一课除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上这一课时,先不急于向学生介绍先民是怎样使都江堰变水利为水害,而是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背景资料,让他们自己设计,再与先民的设计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三、 新教材的难度把握:因材施教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大多数新教材页数有所减少,删去了一些章节,降低了教学难度。但也有人认为:新教材由厚变薄,一些内容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像压缩的饼子,只剩骨架,没有血肉;一些内容不交代背景变使用了结论,导致师生花更多的精力到书海中寻觅,

6、那就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盲目乱抓,良莠不分。如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简易方程、移项等内容删去,习题中又出现了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补充这些知识时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深度和宽度。诚然,新教材的某些内容过少,必然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教育的内容起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且,随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方法的发展,对教科书的影响很大。现在的教材,已不局限于文字教科书(课本),还包括多种多样的视听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配套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文字教科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教材的所有功能。我们应当研究文字教科书如何与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电化教育手段配合使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在,在过去可能要花很多笔墨,费很多篇幅在文字教科书里表达,而在音像教材、计算机教学软件尤其是多媒体发展的今天,在文字教科书里只需要画龙点睛,就能恰到好处;否则,反而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