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218717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年7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的

2、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年4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结束。2005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年10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年11月12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市和30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年12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市和20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4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年5月15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

3、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年7月29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

4、致通过评审。”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水土资源空间保障体系、空间管治和配套区域政策加以实施。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意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在规划方法上,以“战略-目标-路径”分析为主,采用遥感与GIS技术和多种数学模型,力求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项专家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四个单位20多位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我们水平有

5、限,工作深度还不够,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 2007年4月15日目 录第一章 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5第一节 战略地位5第二节 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6第三节 发展定位8第四节 建设的基本原则8第五节 发展目标9第六节 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10第二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0第一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0第二节 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0第三节 主体功能分区2第四节 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3第三章 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6第一节 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6第二节 延伸10大优势产业链7第三节 重点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带8第四节 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8第五节 工业重

6、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10第六节 工业一体化布局的空间结构12(3)京九线发展辅轴。北起麻城,沿京九铁路,南至黄梅小池镇。沿线工业尚处于发展和集聚阶段,以纺织、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工业为主。13第七节 工业集聚区建设14第四章 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16第一节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16第二节 现代农业发展思路16第三节 建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17第四节 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8第五章 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19第一节 服务业发展方向与思路19第二节 金融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建设19第三节 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建设20第四节 物流服务业发展与物流基地建设21第五节 旅游业的发展

7、与布局22第六章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23第一节 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23第二节 城镇化水平预测23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九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23规划期内武汉城市圈9市市区人口、规模见表4。23第四节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24图10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图26第五节 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26第六节 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27第七节 城市圈内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28第八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29第七章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30第一节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30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31第三节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32第四节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33第五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8、布局34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34第一节 生态环境现状34第二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35第三节 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环境压力预测36第四节 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36第五节 生态景观系统格局37第六节 生态示范区建设37第九章 社会发展及保障体系建设38第一节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38第二节 统筹教育的发展39第三节 文化的融合发展40第四节 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40第五节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40第十章 城市圈的土地利用保障41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41第二节 土地利用保障目标42第三节 土地需求分析42第四节 土地保障程度分析43第五节 土地保障措施与对策44第十

9、一章 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障措施44第一节 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44第二节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45第三节 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45第四节 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45第五节 制定相应的空间管治体系45第六节 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46第七节 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46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评审意见4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见图1)。图1

10、武汉城市圈行政区划图第一章 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第一节 战略地位(1)处在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和由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是“中国弓”的发力点(见图2)。(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4)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

11、江山”的地位。2005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总人口、GDP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1%、51.2%和61.3%。图2 武汉城市圈区位分析图第二节 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1、优势分析(1)良好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87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毫米),水热匹配较好。(2)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

12、,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

13、,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中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2、制约因素(1)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综合经济实力不强(2005年人均GDP12958元),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2)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占GDP12.8%);“二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6.2:73.8);“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3)行政体制分割严重。导致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相互封锁和贸易壁垒等普遍存在。(4)观念和体制障碍。影响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内陆意识较强,国企改制任务艰

14、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6)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3、发展机遇(1)经济全球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3)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4)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4、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2)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赶超带来的挑战。(3)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第三节 发展定位(1)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重要增长极。(2)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3)中部崛起的首位城市圈和重要战略支点。为实现上述发展定位,武汉城市圈必须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即: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影响范围由以省域为主扩展到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第四节 建设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公共安全/评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