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620773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

2、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

3、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

4、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

5、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B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C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D中国人的姓最初是

6、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C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D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

7、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B宋代以后姓氏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D姓与氏在先秦时期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二.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48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

8、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9、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舆:同“与”,跟。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符合。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风雨兴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C輮使之然也 河东凶亦然D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作者以设喻引出论断,使文章具有说服力。B“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

10、的人或物。 C我们在学习上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向他人学习结合起来,这也是文章论述的中心。 D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7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贯(10分)8.诗歌默写(6分)(1) ,不尽长江滚滚来。(2)人生代代无穷已, 。(3)水击三千里, 。(4)闻道有先后, 。(5)人生如梦,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9、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每空2分,共4分)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

11、林非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这首诗是他在流放途中所写。诗歌主要运用_的艺术手法,抒写出诗人_的情感。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爱的回音壁毕淑敏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服做饭,

12、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的。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是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

13、,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什幺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

14、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子,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的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付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