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木兰诗15.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206018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 木兰诗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四 木兰诗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四 木兰诗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四 木兰诗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四 木兰诗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 木兰诗15.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识木兰,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 木兰诗教学设计云南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梅芳【设计突破】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我国脍炙人口的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其主题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开掘,如:孝文化、爱国主义、巾帼不让须眉、淡泊名利等。如何能让学生打破局限,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应是教学的重点。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三读文,三识人”:1.初读体会民歌魅力;2.品读文本,三识木兰。深入文本,咬文嚼字,品读木兰形象:人们第一印象是英雄,但远离战争时,她并不是一个豪迈彪悍的女汉子,反

2、而是细腻柔美的平凡女子。再深入木兰内心,这样的一个女子如何走上英雄道路的?由此来感知木兰那颗女儿心。3.师生共读,深化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对比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 品读文本,多角度了解木兰形象 3. 体会木兰的优秀品质及其对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文字,理解木兰形象,剖析木兰内心情感。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理了课文,简单了解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木兰诗。二 初读诗文,体会民歌魅力。其实,关于这段传奇,除了木兰诗,史书碑文上也有记载,比如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

3、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你觉得哪种形式更容易广泛传播木兰从军这件奇事?请说说理由。【环节解说】这是铺垫性环节,也是整体感知的环节,让学生熟悉内容、熟悉民歌的特点,为后面的展开张本。三 品读文本,三识木兰(一)初相遇是英雄这节课我们重点说说木兰。提起她,人们一般会用哪个词来概括她的形象?她的这一形象在诗中有没有体现? 预设: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坚定、果敢、义无反顾。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3.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寒光”言战地之苦寒。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死”惨烈,“十年归”写征战之持久。5.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侧面说明木兰英勇善哉,立下赫赫战功6.出门看火伴时,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和谨慎【环节解说】同学们最先了解到的就是那个替父从军的英雄木兰,这个环节在孩子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着眼于文本,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切实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再相识是女郎1. 那么,远离了战争,木兰还仅仅只是英雄形象吗?请从文中找答案。预设:(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诗歌开篇,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位对着织布机

5、叹息的女子。这是传统耕织的女子形象。在此,我们不妨把木兰与另一位北朝乐府诗的女主角作比较。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李波小妹的彪悍,颇有男儿气概。在此,我们无法想象李波小妹端坐在织布机前的情景。她虽英勇,却无法从诗中读出女性的柔美。(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前两句以互文手法写出了木兰对家中之物的亲切感,情感细腻。“脱”“著”理”“帖”活描出了木兰对女性服饰的钟情依恋,她对女性美的追求一点也不因驰骋疆

6、场多年而减弱。2.学到这,木兰在你心中又是什么形象?娇美、细腻,爱打扮的平常女子,用文中的话说就是“女郎”(指年轻女子)。她不是性格单一,没有七情六欲的铁血女将军,在她身上,虽不乏男人的果毅与勇敢,但更有着平凡女子细腻、柔美与俏皮,这些塑造出了一个多面立体,鲜活真实的木兰形象。【环节解说】教材注释说木兰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对比,想象还原情景的方法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三) 深相知是女儿远离战争,木兰并不是一个豪迈彪悍的女汉子,反而是细腻柔美的平凡女子。那么,这样的女子本身渴望成为英

7、雄吗?请结合诗句进行小组讨论。预设:1.参战。一方面是“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一方面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昨夜”军情紧急,“大”极言需补充兵员之多,给人听觉上战鼓频催之感。“十二卷”“卷卷”,更以夸张的笔法显示了征兵文告之多,君命难违,父从军别无选择。两个“无”字反复出现,潜台词:如果父有儿、木兰有长兄,绝不用木兰替父从军。从点兵之“大”到军书之“密”再到儿兄之“无”,一点一点地写出了木兰一步一步无奈地被逼上替父从军的漫漫征程。2.思家。“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细究这段文字,我们会发现:文章在此处第一次打破了五言的形式,在字数

8、上从五言增加到七言,再增加到九言。五言“旦辞暮宿和“旦辞暮至”极言行军之急。七言、九言写尽了身为少女混身行伍的花木兰,与家人、亲人渐行渐远,离种种已知未知的艰苦凶险越来越近时对亲人的绵绵情思。为了烘托这一份思念之情,诗作者还采用“不闻但闻”的对比形式,以“鸣溅溅”“鸣啾啾”等外在凄凉之声来烘托木兰内在思亲的怅惘之情。3.辞官。金戈铁马,十年征战,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凯旋回朝。面对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她又一次做出了选择,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只“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与家人团圆的幸福胜过一切!4.团聚。(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诗作者采用铺排的手

9、法,细腻地再现了家人迎接木兰归来匆忙而热闹的场景:爷娘不顾年迈,摇摇晃晃地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女儿。父亲还健在,她代父从军的目的已达到。(2)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姐姐闻说妹妹归来,盛装打扮迎妹归,匆忙之中顾不得女儿之礼,当门梳理红妆,那种一边梳理一边举目张望的画面如在眼前,急切之心呼之欲出;(3)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归来,磨刀霍霍,杀猪宰羊,磨刀声,猪羊的啼叫声如在耳畔,喜悦之情难以抑制。小结:家庭成员相亲相爱,木兰怎舍得离开这样的家?在为情倾尽天下而不顾一切中,是她作为女儿的天性,作为女儿的勇敢,作为女儿的对家的那份深深的热爱与依恋。 【环节解说】这个环节中将木兰置身于“

10、她渴望成为英雄吗”这一矛盾的话题之中,让学生由上两个环节的外在的形象分析深入人物内心,还原其作为平民女儿的无奈与对家的责任、热爱。四 小结内容,师生读文当然,不是每个女儿都能做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所以木兰注定不凡,称得上英雄。但作者却不是以英雄人物的形象来塑造她、描写她的。这使我我想起张爱玲那句话: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也是对镜贴花黄的女郎,更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儿!她在任何一种角色里,都活得很投人很欢畅,然而她又不被任何一种角色捆缚,角色的转换,都源于那颗跳动的女儿心,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请带着你们所有的理解与感悟,静下心来,我们再读一读这首木兰诗,读一读木兰心。【环节解说】倘若不经过读的形式,恐怕难以深入作品的内核。这个环节在教师小结后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对整体内容的再感受。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则是必不可少的内化过程。 五 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2.周末观看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试比较中西方眼中木兰形象,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5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