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6205322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礼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礼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礼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礼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礼貌》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礼貌教学设计 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烈士小学 吴明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 录音机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含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常

2、说“讲文明,有礼貌”,而且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谁能说说为什么要“有礼貌”吗?学生发言后,小黑板出示:(1)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课文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2)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文中第三小节的最后一句话)。(3)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课文最后一小节)。齐读这三句话后,让学生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名言警句,并简单说出其含义。学生发言后,板书课文中古训或俗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a、同位讨论其含义。b、

3、全班交流。礼貌有这么多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2、板书课题:谈礼貌师板书“谈礼”,生板书“貌”。二、初读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朗读课文,将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做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1)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三、再读课文1、默读课文,把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多读读,并在书中写写自己的感受。2、交流感受。四、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貌、嫌、咳、嗽、鬼五、布置作业1、思考练习

4、1、2。2、读课文,选择其中的小故事讲给家人听。附 板书设计: 谈礼貌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 , 无礼讨人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3、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和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故事比赛(文中的三个小故事)。2、学生思考问题:礼貌的故事很多,文中为什么要选用这三个小故事呢?二、精读感悟。(一)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1、读三个小故事,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练读,交流读,评点。2、练习(出示填空题)牛皋_:“_,_!_

5、,_?”岳飞先_,然后_:“_,_?_?”小朋友_说:“_,_。”女青年_说:“_。”周总理_他说:“_,_,_!” 完成练习后小结:(1)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2)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2、自读,交流。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古训的意思。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三)、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2、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3、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4、指导朗读,齐读第5自然段。三、交流收获。1、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取得了哪些收获?今后有何打算?2、全班交流。3、欣赏礼貌歌。四、练习设计完成补充练习。思考练习3。附 板书设计:谈礼貌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