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19468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音乐鉴赏选曲运用的实践与思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四、醇厚的中原韵)课例探讨湖 北 松 滋 第 一 中 学 聂 显 翠 摘 要 由于对课标理解与教材整体把握的局限,老师们对高中音乐鉴赏选曲的编排理解具不确定性,如本人对人音版教材醇厚的中原韵课例选材就多存疑惑:沂蒙山小调是否民歌?王大娘钉缸的音响版本的可听性以及音响版本与乐谱的对位性?孟姜女江苏版与河北版演唱风格的不一致,江苏版演唱与乐谱的不一致等。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应注重理解课标、解读教材,富有创造性地实现蓝本指路、巧妙超越。用更合理的方法让教材选曲能更好地承载其审美功能。关键词音乐鉴赏 教材选曲 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 孟姜女关于高中音乐

2、鉴赏,课标指出:“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可见,“聆听和感受”是音乐鉴赏的前提条件,“音乐历史与文化”是乐曲承载的内容,“审美鉴别能力和音乐素养”是最终目的。因此,“聆听和感受”音乐是唯一的途径,教材所选鉴赏曲目是重要依托。现行教材选曲主要以音乐文化史和音乐类型、体裁两种构思来编排,宏观上充分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但在有些细节上,老师们在教学中还是存有不理解和不确定性,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层面,调动自主能力富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一、对选曲的疑惑与实践本学年初次接触人音实验版教材,在进行腔调情韵多彩的

3、民歌单元教学时,对部分选曲编排是甚感疑惑:一是沂蒙山小调,虽署名山东民歌,但在众多资料中显示,它到底属于新民歌还是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却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学生可以轻易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把一首在概念上还存有争议的歌曲放在民歌中不加说明地介绍,做为教材合适吗?是否有失教材应有的严肃性、精准性原则?二是王大娘钉缸,音响版本原汁原味,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选曲独特很具有代表性。但正是这旋律性不强,沙哑干硬苍老、土得掉渣的演唱,在备课时,办公室老师和家人都一致强烈拒听,并玩笑说多听一遍就会引发心脏病。这样的音响该从何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教材呈现的王大娘钉缸乐谱,并不像教参所介绍的“上句与下句均为

4、6小节”,而是共13小节,各6小节半。从旋律上寻找与好汉歌的联系也并不太明显。这是媒体上热议的作曲家赵季平创作好汉歌时的素材版本吗?该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拓展与探究2” 的教学操作是否难度太大?三是拓展与探究3,从谱面上解读,好像河北体的“同体变异”主要体现在“加花”装饰,但江苏民歌孟姜女演唱录音的旋律处理也是加花连绵、婉转流畅,并不是教材上孟姜女苏南母体乐谱中几个骨干音形成的舒展简洁的曲调,略懂乐谱的同学听曲视唱即可发现。演唱发声上,河北体是地道的河北晋方言,而江苏体是全国通识的普通话。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进行与民间方言密切相关的民歌旋律分析,演唱版本选择是否合适?河北民歌孟姜

5、女哭长城与江苏民歌孟姜女的对比听赏,什么才是切入点和教学目标呢?通过参阅多方资料和课标解读,最后做出如下教学设计和实践:1、在完成沂蒙山小调系列知识点后,如实介绍文艺界对此曲概念界定的争议,以及自己更倾向是创作歌曲的看法。印发并建议学生在课后传阅相关文章:含民歌素材的歌曲新民歌、再为几首歌曲作者正名、是山东民歌就吕金藻同志“正名”一文再正名、浅析中国新民歌流行化与原生态民歌,以及网上终极探源、沂蒙山小调终极探源质疑、沂蒙山小调网页等。做为拓展与探究,让学生思考并简述:把一首概念有争议的歌曲放在教材中介绍是否合适?新民歌和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为什么难以区分和界定?你认为有没有必要在新民歌的概念

6、上过份关注?先分组收集整理,一个月后全班交流。70%以上同学认为,放进教材的作品他们会毫不怀疑其各方面的精准性,有争议的作品不加说明地放进去是不太合适的,做为教材应该讲求科学性。近30%同学觉得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概念并不重要,只要歌曲好听好唱大家都喜欢就行。还有多数学生认为,由于现代人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巨大改变,传统民歌的土壤在漫漫消失,新民歌和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都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发展,没有本质上的区分条例,难以区分不如不分,都叫新民歌算了。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除了肯定和鼓励,并指出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答案外,未做定论性评述。做为高一学生,能够引起他们对声音以外相关音乐历史与文化(传统民歌、新

7、民歌、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等)的关注,并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已经超越了既定的目的。2、至于王大娘钉缸,有意未做提示,学生初听果然反响强烈,捂耳皱眉唏嘘一大片。我只得中断播放,将原声态民歌的演唱做一番讲解后再听,学生虽能安静下来,却显得被动勉强,有点过耳不入的感觉。当问及音乐是否似曾相识,让我们想起流行全国老少熟知的某首流行歌曲时,同学们也多显茫然。但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初听时就能快速进入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不由自主地变换着滑稽的身体律动,面露欢快的表情。于是在下一个班上课时,根据预知的学生反应,进行步步设问:好听吗?喜欢听吗?哪里不好听?为什么不好听却又喜欢听呢?传统民歌的产生

8、背景、演唱主体和过程?并用不同发声方法范唱加以比对,且及时加入“地花鼓”表演的视频观赏,学生们果然对这首歌曲产生了兴趣并竞相模唱。设问看似太过肤浅,但学生的回答让我找到了本课的切入点,99%以上的同学声明“不好听”,但却有20%左右同学表示喜欢听。于是抓住这个都感到矛盾而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在好听不好听、为什么喜欢与不喜欢听的举证辩论和一次次音响听辨演唱中,感受其节奏与挑担行走相伴的滑稽跃动、音乐情绪的欢快轻松,想象走乡串户手工匠人自得其乐的演唱形象,体会劳动者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逐渐认识到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是劳动人民的声音。真情实感、自然质朴,才是与劳动生活相伴的传统民歌最大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9、,不管旋律是否优美、演唱者的音色是否悦耳。在通过视唱感受音乐的曲调韵律,进行音乐结构、调式分析和完成“拓展探究2”时,采用了网上下载的更接近好汉歌的乐谱(如下),初次视唱时,大部分学生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并得意地脱口而出“大河向东流”的歌唱。但也有少数同学发现与书上乐谱的不一致,提出与我相同的问题:哪个版本才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只能实话实说:我也不确定。媒体报道和引起版权争议的好汉歌的素材,是一首流传山东的王大娘钉缸或锯大缸。漫长岁月的民间音乐滋养,已经融化成作曲家的文化血脉。激发创作灵感的,到底是哪个地方的锯大缸,有如沂蒙山小调的原型民歌连作曲家也模糊不清一样,恐怕是难以也不必确证的事情。让我

10、们感慨的是,演绎这首一呼百应具劳动号子风格,展现一群血性男儿豪迈英雄气概好汉歌的音乐素材,就来源于这首旋律性不强土得掉渣却幽默欢快的民间小调王大娘钉缸,是不争的事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论我们走多高多远,请别忘记民间,这里永远是文学艺术创作要扎根吸取的神奇沃土。3、在通过孟姜女不同版本认识民歌流传中的变异性时,未采用教材普通话版的孟姜女配套录音,而是搜寻到一份苏州方言汁味浓郁的黑白电影视频资料,一拉琴老者与一贫寒少女,漫行于狭窄里弄之间低缓温软的演唱,声、情、境交融,瞬间将学生带入凄凉无助的情感氛围。一并记录下苏州孟姜女加花演唱旋律,与书上的两份乐谱一起进行听赏、演唱、比对。学生从中清晰地

11、辨识到:“加花”装饰的变异处理是民歌流传中的常用手法,并不只体现在河北体中,在江苏或其它地方的孟姜女变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存在;除了“加花”,河北体从第三句开始变do为xi,以xi为mi的转入属调的“移宫”手法,在风格的形成中也起到很大作用;还有方言,南方偏于柔美细腻,北方较为刚健豪放。“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与方言音调密切相关的民歌旋律的音程大小、速度快慢,发音的委婉与平直等都是虽同体但不同风格的重要原因。孟姜女苏南母体变 体江苏加花版(do) 河北加花、移宫(xi)版慢、歌唱、主体的悲凉凄婉无助 风格比对 快、说唱、稍显悲伤的叙述 三度以内级进、低缓平稳 多四、五度大跳、高亢起

12、伏大 演唱者的处理习惯(死谱活唱)“吴侬软语”温软细腻 河北晋方言的平直、句尾多去声调值多三度以内平缓级进 方言音、韵、调值 三类调、连续变调、调值跨度大 二、对教材选曲运用的思考1、理解课标、解读教材做为一线教师,若只停留在“怎样教”的层面,对教材选曲的认识多少会存在茫然。为避免教学的局限和草率,首先应该深入理解高中音乐课标的含义,深度解读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理念,探明教材的整体脉络,弄清楚 “为什么这样教?”才能走出基层教学的幽暗房间,站到学科领域更高远更光明的平台,让更多的美照亮学生的心。人音版教材的特点是:以音乐文化为编写主线,以小见大,以点代面。选取最典型的音乐体裁、形式、人物、事件,表

13、现音乐的风格特点,展示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在突出民歌色彩区的同时,也暗含体裁形式的了解,承载着民歌继承发展的音乐文化使命。醇厚的中原韵在主线上突出展现华北中原地带民歌的色彩,但同时也有两条暗线:一是沂蒙山小调与好汉歌代表了传统民歌在历史纵向传承上的两个方向,若传统民歌是源头的话,新民歌和以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便是两条支流;二是苏南母体孟姜女的同体变异(河北体甚至同是江苏的其它版本),体现了民歌在地域横向发展上的大致手段和特征,方言音调、当地曲艺戏曲的影响与歌手死谱活唱的处理习惯等是风格不同的最大原因。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安排中,将沂蒙山小调新民歌概念的争议对学生介绍是否多余?

14、印发与建议阅读的相关文章太过专业化,是否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审美?让学生讨论乐曲安排的合理性是否动摇教材的权威性?江苏孟姜女为什么非要方言演唱的录音?江苏的“加花”演唱有否向学生提起的必要?一系列顾虑也就不再成为疑问而顺理成章了。2、蓝本指路、巧妙超越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教科书的运用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可以完全遵循教材,也可根据教学实际适者用、不适则不用。但这并不等于教学选曲要投其所好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欣赏经验毕竟欠缺,即使最流行的通俗音乐也是众口难调,难以满足所有同学的欣赏愿望。教材选曲对课标的解读更充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的体现更具体。有些乐曲如王大娘钉缸,

15、虽因与学生音乐经验和欣赏习惯相距较远,初听可能难以接受,但风格独特具经典性,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心门自会敞开,从陌生的乐曲中体验到生活中少有经历过的情感,并能认识到乐曲代表的音乐文化及价值所在。 当然教材也有不完备和疏忽细节的地方,不能机械照搬要敢于质疑。对教材的运用有时也要根据学生兴趣、自身条件和教学环境修补重组或自行选择,创造性地巧妙超越。但自组教材的前提必须是:以审美愉悦、典型形象、情感体验、可实践操作和文化性为前提。如江苏孟姜女方言版代替普通话版,王大娘钉缸不同于教材乐谱的搜寻运用,都是为了学生能轻松地通过自己的听唱和体验,更清晰地辨识音乐的特征,获得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积累,以提高音乐的审美鉴别能力。高中音乐新课改虽因各种需要,将原来单一的“音乐欣赏”拓展为六个模块,但对欣赏的安排仍显特殊, “音乐鉴赏” 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并未分散削弱,仍然处于整个高中音乐教育建构中的核心位置。不管这次课改将持续多久,下一轮课改将走向何方,音乐鉴赏都是一个面向全体同学最易实施的模块,鉴赏曲目的选择与运用,也将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