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头阿的起源.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19238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头阿的起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词头阿的起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词头阿的起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词头阿的起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词头阿的起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头阿的起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头阿的起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头“阿”的起源一、词头“阿-”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方言中,词头“阿”是极常见的。以亲属称谓为例,上海话中常说:阿爷、阿娘、阿叔、阿姨、阿哥、阿嫂、阿弟、阿姐、阿妹、阿舅(指妻弟)、阿婆等等,属口语中习见的用法。最近读书时,发现汉族周围很多民族语言中也有类似情形,举几个北方各族语言的例子:突厥语:ata 父亲、祖父/外祖父;apa祖母/外祖母;ana母亲;蒙古语:abu/aab 父亲;eji 母亲;ajaa 大哥,哥哥朝鲜语:apetsi 父亲;apaji 大伯;emeni 妈妈满语:ama 父亲;age 哥哥在周围各族中,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族尤为明显:至少16种语言中,对父母的称呼,词头都无一例外

2、地有“阿-”这个音。其中突厥语各族都称父亲为ata,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译写为“阿大”,这不能不让人想到陕西、山西一带的汉语方言中,经常把父亲称为“大”,很可能这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一些古代史上的问题。晋书西戎传记载,5世纪的鲜卑语中,兄长读如“阿干”。这一点也和近现代阿尔泰语系各族对哥哥的称呼接近,如蒙古语族的基本形式是aka,突厥语族为axa,通古斯语族为aga。建立金朝的完颜阿骨打,其名字aguta,词根显然是age,清宫戏里常把皇子叫“大阿哥”,盖因此是满语惯有的形式。汉语中称呼兄长古代一直是“兄”(该词也可能和axa有关),称“哥”是非常晚近的现象,在口语中取代“兄”

3、大概是在唐朝才完成,有些学者考察这一语法史,认为“哥”是阿尔泰语系输入汉语的一个基本词汇(参胡双宝说“哥”,语言学论丛第6辑)。北方各族是如此,那么南方呢?哈尼语:a31bo55 爷爷傈僳语:a55wu31pha31 老大爷;a55wu31ma31 老大妈;a33ji31pha31 哥哥(尊称);a33tsi31ma31 姐姐(尊称)彝语:a34zi33 小孩(这个音也让人联想到湖南方言里的“伢子”)苗语:?a44 姐姐,如“阿雅”,即“雅姐”从这里来看,在南方各族中词头“阿”也是相当普遍可见的。以上仅仅是巧合吗?二、起源:几种假想王力汉语语法史中谈到,词头“阿-”作为人名和亲属称谓,在汉语中

4、的起源很晚,最早可能也要在东汉后期,他认为汉武帝皇后小名“阿娇”不大可靠,但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名阿斗、吕蒙名阿蒙总是可靠的。至于亲属称谓的词头“阿-”,现有最早的例子都在东晋以后。例如:阿婆,佛法言有福生帝王家。(南史齐本纪下废帝郁林王纪)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尔叔?”(北史河间王孝琬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阿姊闻妹来(木兰辞)附按:木兰辞创作具体年代争论不休,但无疑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其中的女英雄木兰看来也不是汉人。蒙古语称马为morin,河流为moren,满语mulan则是“哨鹿”的意思。我很怀疑“木兰”的名字是其中一个的对音,鲜卑族也被认为是原始蒙古人。虽然一个女孩子名字叫“马”

5、或“河”似乎很怪异,但古代人名往往极质朴,如晋成公名黑臀,秦始皇子名胡亥,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的祖先,男子名“苍狼”、女子名“惨白色鹿”。当然,还有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中也经常出现“阿母”、“阿女”、“阿兄”、“阿妹”。但这首诗虽然故事背景在东汉时期,然而最早出现在陈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中。查词源“阿”下相关各条,所引时代大多都在南北朝时代并注这一用法“盛行于魏晋以后”,因此,“阿-”字头的出现时间大致在这段时间是不会错的。这一词头并非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例如英语就没有这样的情形。怎样解释汉语和周围各族语言竟那么巧合地都有类似的词头音呢?我想不外这样几种可能:1,汉语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因此

6、共享了这一词语特征;2,汉语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产生了词头“阿-”;3,汉语演化出了词头“阿-”,然后周围语言受到汉语的影响。以上几种设想,第1种是可以排除的,因为中国是到魏晋才出现这一词头的,如果有一个很古的共同起源,那么在先秦一些比较口语化的文献中(“阿-”字头最早出现的都是很口语的俚俗用法),不会一点痕迹也没留下;而且更有力的是:“阿”这个字从其造字来说,本义是“山丘”(如“托体同山阿”),并无语气助词的意思。第2种可能是存在的。当时是中国史上的中古时代,正处在剧烈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吸收外来文明、血液、词汇的一个高潮时期。而且当时的文献也表明,当时的周围民族如吐谷浑称兄为“阿干”,鲜卑

7、语aaatun阿摩敦(母亲)等,都已经有显著的词头特征;甚至从汉朝起输入的佛教文化中也常有“阿-”字头,如梵文amba(妈妈);梵文raja(国王)有时也译为“阿罗闍”,多加出一个“阿”来。另一个辅助证据是:藏语青海安多方言中,有这样的称谓:ak 叔叔;ane 大娘;在西藏牧区a55ji54 则指奶奶。之所以有这样的词汇,很可能是因为藏语青海地区自古受到鲜卑、蒙古等部落影响,而产生了a-词头,牧区的a55ji54 更可能是从蒙古语eji借来。虽然eji在蒙古语是指“妈妈”。不过我们也要记得,突厥语ata兼指爸爸和祖父;汉语“爷”古代也指爸爸;而在山西文水方言中,还保留着以“哥”来指父亲的习惯(

8、这与古代北族相似)。因此,藏语中既然较容易推测出词头a-是受阿尔泰语族的影响,那么与藏语同属一个语系的汉语也有可能。这一假设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北族的a-词头出现比汉语更早。记录最早的即鲜卑语“阿干”,当在5世纪,但这也只和汉语词头“阿-”出现的时代大致相等,甚至还略晚。不过,在古代突厥儒尼文碑文(8世纪)中,也出现这些词汇:apa(祖先)、ata(父亲的爱称)、i(叔父)、 apa(祖先)、k(姐姐)。阙特勤碑的作者Yolligh Tigin是阙特勤的at,而一般学者都将该词比定为“侄子”。这一系列亲属称谓,并非偶然,而且在突厥语系中一直保留到现在,证明其变动是很小的,则也可能

9、很早就已存在,只是缺乏文献记载。第3种假设的可能性在于:汉语有可能自己演变出一个词头,如“老”、“小”(老张、老弟、老虎等),其起源甚至更晚,姓前加“老”,最早见于唐朝史料;而中古只说“阿六”,“老六”的说法更晚;至于“老婆”这类称呼,要到宋元才有而且现在来看,老、小这样的词头,不大可能是汉语受外语影响的结果,基本是自己演变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阿-”为什么就是例外呢?此外,这一假设也很好地解释了这一情况:即汉族周围南北方各族普遍有“阿-”字头现象,如果是受北族影响,则南方苗族等应该不如此才对。何况,魏晋南北朝时,史料中用“阿-”字头的,南方的史料比北方更多,现在北京话中很少保留“阿-”字头

10、,除了受方言影响的如“阿姨”、“阿婆”等,但在南方汉语口语,“阿”字头却极常见。尤其是闽广一带,习惯在人名之前加一“阿”字称呼,以示亲近。但这一假设也不能回避以下问题:1,“老”、“小”本无相应的外族词语,那自发起源是可能的,但“阿-”的情形不应是偶然;2,“老”、“小”最初是实指的,但“阿”是一个虚词,本不具备意义;3,“阿”最初造字的意义与词头全不相关,一般来说,这是借用外来词的标志之一。这一问题的真相如何,可能是无法搞清楚了。我猜想这个词头,最初是汉语从北族或梵文中学来的,之后随着南迁的浪潮,在南方方言中保留下更多痕迹,并传播给南方的各少数民族。聊备一说,见笑方家。傈僳语白语彝语.真亲切

11、啊:)维舟回复大鸟说:大鸟现在也会说了吧?下次向你请教:)(2006-05-27 21:48:48)大鸟 () 发表于 2006-05-27 21:36:13 不能不去注意的是,人类起源后随着扩张和发展,有些同源的会因为隔绝和环境变化造成不同,也有的是互相融合。今天实际也很难讲清楚到底是怎么个来历,但我认为交流与融合,新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存在着 qi729 () 发表于 2006-02-25 13:40:48 还有一点应当考虑。阿的古音近于e,o,而不是a。维舟回复面茶说:你说的这个古音e,是“阿”的原始义,即山丘,这其实反是后起的读音。我这里摘一段王力汉语语法史里的话:“阿本是歌部字,在上古

12、念ai,中古念a。现在于山阿的阿念e,于词头的阿念a,这个分别是上古和中古所没有的。可以说,现代词头阿字保存了古音,山阿的阿字的读音则跟着一般歌韵字发展了。”(2006-01-15 09:28:15)面茶 () 发表于 2006-01-15 06:30:57 不小心闯进来的。好像很多校友的样子。我家乡在皖东南,似乎没有什么以阿作词头的词,就一个阿姨,我还怀疑是近代以来才常用的。厦大里我门系老师怎么就不阿来阿去的呢!似乎只把姓去掉而已,最初听的时候觉得很别扭,后来自己也养成习惯,现在也改不了。厦门真是让人怀恋的地方。维舟回复林啸说:校友也不会很多吧?不过至少看来我跟你是的。皖东南应是属于江淮官话

13、,阿词头用得少也是很平常的,吴语和粤语是最明显了。(2006-01-14 09:50:15)林啸 () 发表于 2006-01-14 00:19:32 啊,在厦门大学老师叫学生都是这样的?蛮好玩的! 大鸟 () 发表于 2006-01-10 22:32:30 想不明白惟舟怎会懂得这么多种语言的?拿西域或者中亚做业余爱好,很奢侈啊!佩服佩服。维舟回复左右说:咳,惭愧,我其实这些语言都不懂,只是在书上看到一些基本词汇,勇于胡乱联想罢了(2006-01-10 20:00:04)左右 () 发表于 2006-01-10 19:20:10 我顶喜欢南方叫人名字加上阿的那种回转味道,经常在结尾还加个语气词

14、啊.前两天突然有人像叫我阿蓓啊.呼,一下子回到童年一般维舟回复大鸟说:呵呵,这一点南方的确和北方不同,闽广一带最为明显。在厦门读书时,老师点名也是如此,一个北方同学一时竟回不神来,没意识到是在叫自己他自小生长的环境里一贯是被人连名带姓称呼的:)(2006-01-10 19:59:03)大鸟 (http:/ 发表于 2006-01-09 16:16:47 学长在考察这些资料的时候都是从哪里获取的呢?都是书上查证的,还是也有在网上查的呢?维舟回复木瓜说:这里所引的一些资料,网上不大常见,我也是偶然看书得来。另外,你不用说“考察”那么严肃,我也只是偶有感想罢了,其实没学过语言学,对一些结论心里是颇有点惴惴不安的。(2006-01-10 19:56: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