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618515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内容提要:产业集群理论或学说一直是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哪里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哪里就有产业集群现象的发生,因此也可以这么认为,人类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历史。文章介绍了在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探讨了其研究的新进展,并作出了简要评析。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评析1.导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理论或学说一直是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区域科学中研究问题的起点就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即解释集聚的如何产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理论或学说更是成为了

2、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proximity),这些不同规模等级的、不同类型的关联企业和其发展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种空间集聚体,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企业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为什么会产生产业集群?它的演变过程如何?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来培养区域的创新优势,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众多产业集群现象的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本文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

3、发展动态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介绍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出较为科学的评析。2.国外传统主流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也是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与集聚、区域经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论。由于区位理论必然把空间和时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区域理论取得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产业集群的理论思考。成本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区位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的更大成本节约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该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但是其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Thne

4、n的经济思想。Thnen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一书,在该书里他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模式。但该模式也存不足:它只揭示了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向心力,并没有考虑到将经济活动拉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心的向心力。Thnen似乎也意识到了该模式存在的不足。因此,Thnen(1966)在该书里接下来论述了导致产业集聚的向心力量:(1)只有大规模的工业企业采用节约劳动的机器设备的生产方法才是有利可图的,因为这有利于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2)工业企业的规模水平依赖于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3)具有规模水平的工业企业只有位于具有众多产业部门集聚的城市中心才能生存下去,劳动分工与

5、工厂的规模水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4)由于采用机器设备生产机器设备的方法,机器设备本身是众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这只有在产业集群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下才能被有效生产出来。技术创新不断增加机器设备的复杂程度,而机器设备越是复杂,对产业集聚的要求性也就越高。杜能(1966)同时论述了交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区的产业集聚。然而,Thnen最终未能将它的一元中心空间经济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有关经济思想统一起来,建立起孤立国的非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我们知道,Thnen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德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所分析的产业集聚涉及到了产业关联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因此,Thnen不但是区位选择论的鼻祖

6、,也是产业集群理论的鼻祖,他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并且,Thnen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到了长达十年的经验数据的验证,难怪Sehumpeter(1954)称Thnen为计量经济学的先躯,Fujita、Krugman(2004)也称他为可计算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的先躯。Weber(1909,1929)是较早而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产业区位论并对工业区位进行规范研究的经济学家,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的概念。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之后,Ho

7、over(1936)修改了韦伯的体系,他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他认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单个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以及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利润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空间形式与功能在生产布局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决定论由于排除了市场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说明企业实际的区位选择和相关产业的配置过程而受到批评,继而发展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利润决定论。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Christaller(1933,1966)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他认为,高效的

8、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心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的网络体系。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将对产业集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效应”。Lsch(1940,1954)在继承Christaller思想的基础上,认为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交替作用导致生产厂商形成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市场结构,而不是Weber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Hotellng(1929)学派的线型市场。Lsch还拓展了区位理论的范围,将贸易流量与运输网络中心地区的服务区位问题也纳入其中进行研究,分析了区域市场规模和区域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集聚的方向性选择问题。Lsch的这一思想为后来学者研

9、究区域产业和市场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城市经济学的代表Beckmann(1970)拓展了Lsch的工作,认识到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规模,并且,他的空间均衡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综合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论随着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最大利润原则固然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原则,但这一原则的实现同自然环境、产品成本和区域间工资水平及价格水平的变化以及产业关联效应、市场规模大小等因素有关,因此企业合理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Marshall(1890,19

10、20)提出了“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他的“小企业群落”理论认为在这种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Marshall(1964)指出企业的区位集聚有三个原因:第一,劳动力市场共享:几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提供了特定了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确保了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了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第二,中间投入品共享:地方性产业通过产业的前后关联效应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生产;第三,知识溢出效应: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促使知识的地方化溢出

11、。总之,Marshall在收益不变、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产业区的形成是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种经济组织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特性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区域经济学家Isard(1956)认为,应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区域总体均衡及其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但是,Isard的现代区位论是运用替代原理来分析区域均衡,其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区位论对现实产业集群的解释力。Harris(1954)的市

12、场潜力论认为,厂商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市场潜力的大小是一种相互决定的关系,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的自我增强或衰退。Pred(1966)的建立在进口替代的地方规模经济增长模型也表达了类似思想:地方生产的规模经济导致工人的进一步迁入,从而扩大地方市场,导致进口替代更大规模地发生,从而扩大地方生产的规模”。Harris和Pred的理论虽然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但是仍没有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结构,仅仅用纯的外部经济来解释产业集聚的原因,从而阻止了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产业集群仍是一个没有打开的黑箱子。这是因为,在缺乏厂商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生产厂商便没有空间地理集聚的利益动机,他们分散向消费者供给商

13、品,从而否定了Harris的观点。并且,地方市场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导致该区域生产的扩大,从而否定Pred的规模收益递增观点。由于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研究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它把要素流动看成是瞬间的、无成本的,认为市场力量会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当经济运行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时,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种自我恢复均衡的力量。无论是从成本角度、市场角度、还是从成本、市场与环境相结合综合分析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的产业集群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外生性的因素上去寻找答案,甚至很大程度上将内生性因素假定为不变或者外生的,因此,其理论中的企业只能是以价格信号为指标,根据

14、市场环境的客观现实来确定自身的区位设定。虽然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到了外部经济,但只分析纯的外部经济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而对金钱的外部经济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这是因为纯的外部经济与收益递增的市场结构无关,它不受市场过程的调节,从而它并不违反主流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假设。这种战略性的回避使该理论对现实的解释面临一系列的缺陷,例如,按照该理论的逻辑结论,在经济的均质空间竞争性均衡中无法出现城市、区域的专业化和贸易,特别是随着当代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日新月异的发展,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和时间障碍似乎更可以跨越,产业集聚更不可能出现,但现实的情况是,公司和产业活动一般在空间上集中于一定的区位,不同类型的活动趋向

15、于在不同的地区集聚在一起,结果是,空间的异质性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相联系。并且,经济活动空间的集聚在克鲁格曼以前的分析方法中不能较好地应用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及有与凸性最优不相适应的冲突,传统产业集群理论亦缺乏微观基础来分析和回应经济行为的空间特性,只能求助于简单的描述和几何图表。所以,以前基于主流经济学的竞争性均衡分析的产业集群理论无法真正解释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从而也就无法对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有更深入的了解。3.产业集群理论的新发展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已充分说明,从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出发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区域科学,由于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

16、的存在,使得两个假设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随着外部性、规模经济等概念的引入,也随着建模技术的升级,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纳入到模型中,区域经济的研究逐渐转向另一个方向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关键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特别是理性决策和简洁的一般理论来模型化离心、向心之间的均衡问题,从而激发了区域经济研究的活力,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考虑到文章篇幅,文章将只分析产业集群的新贸易与区位选择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其它分析请见作者不久将予发表的相关文章。产业集群的新贸易与区位选择论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为基础的新方法,特别是在Dixit和Stiglitz(1977)将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模型化之后催生了新贸易理论与厂商的区位选择论。Starrett(1978)引入同质空间来分析阿罗德布鲁模型时发现,在同质空间中任何竞争均衡都不可能存在远程贸易,因而在空间经济学中竞争机制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