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教材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618261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下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教材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一)单元目 标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课 文教 学 重 点练 习 第一单元学习中外爱国题材的诗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读懂诗歌,分析诗歌中不同的艺术形象及含义,理解和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不同表达手法。了解主要的几位诗人及诗作的背景。1诗两首体会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分析诗中的形象含义。2我用残损的手掌体会诗人在国难之际的深厚爱国情怀和不管艰难困苦坚持爱国信念的精神。理解诗中用“残损手掌”抚摸遭日寇蹂躏国土地图引发联想的构思和诗歌中众多形象的含义。体会诗歌不同形象对比的含义和作用

2、。写一篇爱国题材的散文或诗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理解和掌握新一代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爱国之情及特点(与前几首诗比较)。理解、分析诗中的形象,体会其比喻、象征的特点(现代诗的特点)。4外国诗两首理解思乡爱国之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学习两诗选材角度独特、分别通过代表性的具体形象寄寓情感的特点。综合性练习关于“土地”(象征家乡、祖国)专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自古以来流传许多关于“土地”的诗文、故事,“社稷”(土地神、谷神)代表国家。拓展学习秦牧的土地,收集关于“土地”的资料。我国最早的爱国诗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朱德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眼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董必武寄延安:“巴渝漂泊又经秋,搜索枯肠试打油。鼓吹休明我岂敢,讴歌御侮赋同仇。”九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二)单元目 标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课 文教 学 重 点练 习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小说,认识和了解中外不同国家、民族通过小说反映的历史和现实。开拓眼界,涵泳胸襟。欣赏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小说,进一步培养从情节、环境分

4、析人物、弄懂小说思想意义的能力,比较所选课文不同的结果构思和表达方法。5孔乙己(短篇)正确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的弊端和作者对此的深刻批判,理解作者对孔乙己“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态度。读懂小说,其中的关键句,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选取人物几个生活片断刻画人物的手法和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的特点及作用。就自己读过的小说,写一篇小说评论或读后感。6蒲柳人家(长篇节选)体会这篇小说浓郁的民族特色(情节的传奇性,结构的连贯性,语言的通俗性,人物的鲜明性),节选部分分别写了奶奶、爷爷两个人物,分析人物。7变色龙(短篇)体会小说深刻的讽刺意义和夸张、漫画式的刻画,分析“变色龙”这一人物的特点及产生的

5、背景,分析小说以人物随着“狗主人”的不同变换而产生不同“变色”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构思特点。8热爱生命(长篇节选)理解小说中主人公在生死考验面前始终坚强不屈强烈求生的愿望和努力,体会和加强“生存意识”,热爱生命。分析小说以主人公与狼的周旋搏斗经过为线索的构思及细腻的心理描写、逼真的细节描写。与前几篇小说作一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综合性练习继续深入了解小说这一艺术文体,引导学生阅读更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小说,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小说的能力(抓住特点)。 九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三)单元目 标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课 文教 学 重 点练 习 第三单元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意义,珍惜生命

6、的存在,关爱自身,关爱他人,热爱人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单元是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理解、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多种具体形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老抒发情感、表达哲理的。9谈生命理解文章中以“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象征人生的曲折艰难及始终奋斗向前的精神,体会人生“快乐而痛苦”的深刻辨证道理,体会“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抒情性、哲理性、诗化的语言、平淡中见醇厚。写一篇议论性散文:谈人生、理想、青春。10那树理解文章中通过“那树”传达的象征意义:顽强的生命抗争和残害生命的罪恶。读懂和理解其中重点语句的深层次意义,学习本文以“树”为象征的形象议理的构思和手法。11地下森林断想联系前面几篇中谈到的人生,理解和体

7、会文中“地下森林”所蕴涵的象征“品格”,学习本文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赋予事物以生命的构思及激情洋溢的语言。比较阅读练习中的“说明”短文,体会说明文与议论文之间的区别。12人生联系人生,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以“攀登高塔”、“探险地洞”、“占领广阔领域”、“工场劳作”的具体形象比喻平凡、普通、踏实、苦干、不断前进的人生道路的深义,学习将抽象的思想、道理、情感化作具体事物形象表达的散文构思和技巧。综合性练习社区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九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四)单元目 标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课 文教 学 重 点练 习 第四单元通过戏剧单元学习,培养自己的戏剧艺术素养,认识戏剧、影视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作用。了解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学习戏剧、影视文学剧本的基本表现手法,学习分析剧本(思想内容、人物、艺术)的基本方法。13威尼斯商人(话剧)了解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及他的代表作品,谴责

9、只顾个人、贪婪成性、欺压敲诈的恶劣行径。分析所选部分中的情节冲突及鲍西亚、夏洛克等人物,体会莎士比亚话剧语言的诗意美。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写一篇分析评论。14变脸(戏曲)批判旧的“重男轻女”思想。了解戏曲艺术(我国特有的戏剧形式)及特点。读懂、理解、分析所选的内容,分析人物(水上漂与狗娃)。15枣儿(话剧)理解剧本通过老人盼儿归、男孩盼父归的情节折射出来的人情淡薄的现象。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情观。理解、分析剧本以“枣儿”贯穿老人与男孩各自思念亲人的情节及过去、现在的时空转换,体会剧中人物语言中蕴涵的意义。16音乐之声(电影剧本)了解影视艺术与影视剧本的特点,比较影视剧本与戏剧剧本的不同。分析修女与玛

10、丽雅之间的关系,从中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沟通、宽容的关系。综合性练习介绍和了解音乐艺术的欣赏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名曲,并写一篇关于音乐欣赏的文章或讨论会。 戏剧艺术:戏剧是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因素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剧本是其中的文学因素,它与散文、小说、诗歌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具体的特点见课本后面的谈谈戏剧文学。 戏剧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如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影视剧、戏曲等。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戏剧形式,从古代的杂剧、南戏、传奇到京剧及各地的地方戏曲,形式非常丰富。中国戏曲的最大特点是虚拟性(象征)、程式性(人物角色、唱腔)、表演性(唱

11、念做打)、抒情性(唱词的诗意)。 莎士比亚是英国也是世界有名的戏剧家。他的剧本有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罗米欧与朱利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及其他的历史剧等。嘉兴的朱生豪是我国最早翻译莎士比亚全剧的翻译家。 九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五)单元目 标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课 文教 学 重 点练 习 第五单元了解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主要学派的思想、代表人物及著作,认识古代社会,借古鉴今。了解墨子、孟子、庄子散文的不同特色。读懂并了解所选课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及表达方法,掌握文言字、词、句。17公输(记叙文)了解墨子其人及思想。分析本文按事件始末顺序记叙的

12、结构特点及比喻、排比说理的方法与作用。掌握文言字词句(重点是疑问句、宾语前置)。18孟子二章(议论文)了解孟子其人及思想。懂得“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理解、分析课文,体会孟子散文以排比句、对句增强气势和逻辑力量的特点。19鱼我所欲也(议论文)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正确理解孟子所说的“义”及“舍生取义”。分析本文从类比着手、逐层深入议论的特点,掌握文中字、词、句(“莫”“与”)。20庄子故事两则(寓言)理解寓言中“鹓雏”的形象及体现的精神。理解“鱼之乐”的精神境界。掌握文言字、词、句(“安”、“固”)。综合性练习收集有关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材料,以孔、

13、孟的名言为论点(或论据)写一篇议论文。关于先秦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九流十家”之说,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其核心理论为“仁”(以“爱”为中心的待人之道)、“礼”(包括制度和为人准则),倡导“德治”、“王道”、“仁政”,强调个人修养。后世把阐述、研究和发展儒家的学说称为“经学”,其他各家称为“诸子之学”(子书)。经学著作有“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之说(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提出“道”的概念,倡导“道法

14、自然”,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返朴归真,无为无求,至庄子又发展为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的相对主义,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无待”“逍遥游”)。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提出“法”(建立法律法治)、“术”(权术)、“势”(君主集权)。墨家以墨子(墨翟)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非乐、非命、尊天、节用。 九年级(下)语文单元、课文总体目标(六)单元目 标人文目标 认知目标课 文教 学 重 点练 习第六单元借古鉴今,从古诗文中认识历史,启迪今天。了解所选课文的背景,继续深化学习文言文知识,并归纳一些字、词、句式,能读懂浅显的文言文,为高中文言文学习作好准备。21曹刿论战(史传散文)了解左传一书。理解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所向的道理。分析本文按事件顺序记叙、突出重点(战前准备与战后原因分析)、详略得当的特点。掌握本文字词句。课外收集中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并交流。22邹忌讽齐王纳谏(史传文)了解为政者须广开言路、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的道理,学习邹忌善于说服人的劝说艺术。分析本文以生活实例进行类比、推导出重要道理的手法。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句,比较邹忌三问的异同。23愚公移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