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175892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户籍制度论文: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分配【摘要】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现行户籍制度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尽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收入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市场价值取向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居民收入呈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全国的基尼系数由1988年的0. 397

2、上升为2000年的0. 417。严重的收入不均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公平增长,还会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负面后果,使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将在流动中寻找最优的市场配置机会。然而,我国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形成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赖德胜, 1998)。本文拟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限制的角度进行出发,分析现行户籍制度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户籍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在经济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存在分割的现象。分析者认为新

3、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或人力资本理论中的劳动力市场)难于解释劳动者工资的差异,工资的差异并不与教育的差异有一致性(即工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非一致性),就业者的教育差别虽然不是很大,但工资差别却很大。这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的,工资收入并不能完全反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获得的成本性及劳动力的非自由流动性,使得劳动者并不能按自己的效益函数自由流动,企业也不能按其利润最大化原则来雇用劳动力。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以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对劳动力流动实行严格的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规确立了以常住人口为主,严

4、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基本原则,并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入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藩篱。客观的讲,户籍制度对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等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明显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使得劳动力分割于各自的劳动力市场中,相互流动的概率较小,扭曲了劳动力配置的价格。这种状况虽在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之后有所改善,但它仍是劳动力在流动的一个主要障碍,不利于形成全

5、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不同的劳动力均衡价格,这必然影响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影响收入分配。户籍制度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首先,户籍制度的藩篱严格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性收入差距。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均在拉大。2000年城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已由1988年的2. 17: 1扩大到为2. 79: 1,若只考虑货币收入,差距为4: 1。在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和发展过程中,与户籍制度配套实施的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制度,使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劣势,农业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不高,这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原因。随后,户籍制

6、度成为限制人口流动,特别是限制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工具,于是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劳动力只能在各自的市场分别配置。在农村,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而就业岗位较少,劳动力的均衡价格较低,而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相对较少,就业岗位相对较多,劳动力均衡价格较高。城乡各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不均等均衡价格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着明显差距。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制约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居民从经济增长获得福利改进的机会大大减少。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障碍之一。农民进城务工获得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户籍

7、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在城市获得就业和收入的机会,不少城市对流向农村的劳动力实行限制政策,将不仅影响他们的工资性收入,而且也会增加这些新移民家庭的子女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使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代际之间传播。另外,户籍制度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还表现在户籍制度使农业的劣等地无论如何都得耕种,致使农产品的供给长期大于需求,农业生产率不高,农产品价格甚至低于农产品价值,使农民长期以来增产不增收。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悬殊。2000年,上海人均GDP为34547元,贵州为2662元,差距为12. 98倍。地区性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有许多因素,这里我们重点探讨各地区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地区收入分配的影

8、响。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的差异应该是决定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 2000年,全国31个不同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系数为14. 95%,而平均工资性收入的差异系数为73.76%,说明我国工资收入的地区差异要远大于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我们再以各地区的平均工资为因变量,各地区的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地区类型(地区类型为虚拟变量,分别为东、中、西三类),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回归结果如下表。在包括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的回归模型中,平均受教育程度对平均工资的影响是负向的。各地区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工资性收入的差异具有明显的非一致性,说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地区性分割。地区工

9、资性收入的差异可以看作是劳动力市场性分割的影响,显然现行户籍制度是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其次,户籍制度造成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歧视,这种市场歧视使不同户籍的劳动力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我国的工业基地主要在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也主要在城镇,城镇劳动力的获得就业性收入的机会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而户籍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具有一种特定的身份背景,如城里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等。由于户籍制度对异地劳动力进城的限制,劳动力市场被分割两个非竞争性的市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雇佣以户籍为依据,就业政策以优先解决当地人口为目标,这使不同户籍的劳动力在市场中就业的机会

10、出现严重的不平等。具有本城镇户口的劳动力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具有本城镇户口的劳动力则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和经验的收益被认为接近与零,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较差;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收入。另外,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户籍歧视提高了进城劳动力搜寻工作的成本,他们不得不比当地劳动力进行更长时间和更为艰苦的搜寻。搜寻成本的提高可能会使进城劳动力面临一条更为陡直的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越是陡直,则工资与边际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将会越大。在实践中,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户籍歧视,在相同的生产率的条件下,不具有本城镇户口的劳动力群体所获得的工资相对与其边际收益产品而言就显得

11、越低,而且,他们的“工作匹配”质量也会相对较差,即被安排到工资率较低的工作岗位上去的概率较高。这突出体现在两个劳动力群体同工不同酬,进城劳动力难以获得与当地劳动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上,表现出明显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第三,户籍制度减少了劳动力从流动中获得改善的可能性,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尤其不利于低收入人群福利的改善。户籍制度的存在提高了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高的劳动力流动成本造成了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在城市的过度集中,人才的供给超过了需求,再加之高校的扩招也增加了城市高层次劳动力的供给,出现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拥挤效应”。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高层次的劳动力将挤占

12、低层次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出现了人才的“高消费”。同时,户籍制度也不允许城镇低层次的劳动力到不发达地区或农村去就业、创业,这加剧了低层次城镇劳动力群体的边缘化、贫困化。而伴随着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城镇的失业问题正在成为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体制转型使传统体制下隐性失业问题公开化,由之带来是凸现的城镇贫困问题,户籍制度是对城市劳动力的过度保护的制度,这种保护提高了城市未就业人员未来获得高工资的预期。他们为坚持等待可能出现的高工资工作而宁愿放弃已经出现的低工资工作,结果在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一方面,存在城市劳动力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城市劳动力的失业。中国城市的“就

13、业怪象”有大量下岗工人的企业却雇佣大量的临时工,很多城市的外来劳工远比下岗工人多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由此看来,户籍制度对人力资本迁移的限制是社会效率的严重损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改革户籍制度将是一个帕累托改善的过程,因为劳动力的流动一般是为了寻找工作,他们很显然会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从而给当地人带来收益,而他们自己也显然会从流动中获益(否则,他们就会回到原地去了)。至于劳动力流动对当地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由于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也会创造需求,这种需求的增量也会使劳动力需求曲线相应的向右移动,使劳动力流动对当地人就业和工资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可以忽略的。如今,我国绝大部分低收入

14、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 90%集中在中西部。有效的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是消除区域性贫富差距的有效途径。开发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关键。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是以市场为配置的依据,相对发达地区的就业容量及市场供求的动态变化会影响人才的预期,人才会对此做出理性的调整。但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锁住了低质的人力资本,也锁住了高质的人力资本,使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在做出向落后地区流动的选择后,很难再向其他地方流动,劳动力再流动的交易成本较高。这影响了人力资本流动的未来预期,降低了高素质人力资本投身到西部和农村建设的热情,使其在决策时不愿随意向落后地区流动

15、。如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一般不选择到西部或农村地区就业,其中户籍制度的影响就是原因之一。最后,现有户籍制度,不利于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镇、农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和稳定社会的有效机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区域分割的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之一。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使其建立的个人帐户可以自由流动,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灵活性。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资金来源上看是可行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另外,通过一部分国

16、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会保障彩票或国债完全可以筹集到用于增加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是首要前提。同时,改革户籍制度还可以消除户籍歧视,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通讯),提高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使落后地区的社会资源增加。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以上分析表明,经济的高增长并不能自动地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成果也不能够自动为所有人口所均匀分享。户籍制度这一公共政策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影响了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使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才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人们的经济活动应该主要由市场或利益来调节。旧有的户籍制度是一项既有失公正又缺乏效率的壁垒型制度,它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动的桎梏。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原户籍制度本身人口管理的职能,实现迁徙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通过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为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和安居乐业的人类福祉创造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