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617256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单元学习目标:1、 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2、 二是积累生动的语言;3、 三是拓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单元教学重难点:1、 通过朗读、讨论、复述课文等种方式。2、 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想象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3、营造神话阅读氛围,教师适当推荐课外的童话神话类读物,阅读提前。单元教学准备:1、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神话传说、民间故事。2、 开

2、展故事会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祖国优秀文化热爱之情。教学方法:读书法 阅读法 收集法提供阅读书目: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西游记 白蛇传 封神榜 孟姜女哭长城 宝莲灯 八仙故事 女娲造人 田螺姑娘 盘古化生万物 三戏海龙王 精卫填海 牛郎织女 愚公移山 嫦娥奔月单元教学课时:10-12课时单元教学安排: 课 题 课 时 备 注 29古诗二首2 30西门豹2 31女娲补天2 32夸父追日1 语文园地八5 古诗两首: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乞巧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 备 注 抓重点词

3、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的重要方法。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教学重难点: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教学方法:读书法 收集法 交流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

4、,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揭题释题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二、合作交流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3、 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三、品读感悟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

5、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 备 注 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

6、在我们眼前。讲故事,理解第二行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在这样一个夜晚,凝望着这样的夜空,人们到底在搜寻什么?(读第二行)1、先检查大家写得正确吗?统计大家最容易写错的字。“渡”容易写成“度”,之前,我们发现写字要想着意思写,渡河的“渡”有三点水,没有三点水的“度”一般指时间上的过去。2、你知道这渡的是哪条河,过的又是哪座桥吗?天河,鹊桥,牵牛,织女他们背后藏着怎样一个故事呢?你能简洁地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吗?3、这便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样一个夜晚,望着这样一片碧霄,人们在搜寻那勤劳勇敢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搜寻那闪烁奇异光彩的银河,还有那能带来幸福、团聚的鹊桥

7、读一、二行。(板书“天上“)结合“资料袋”,理解三、四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过渡:那一夜的天空充满神话色彩,那一夜的人间呢?(读三、四行)看第二位同学写正确了吗?1、全诗中第二次出现“乞巧”,它与课题中的“乞巧”意思一样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读“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乞巧的意思是:乞取智巧,变得和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古人乞巧的方式:用五彩线穿九孔针,看碗底针影的样子。(读书,特别是读大篇大篇的资料时,要学会抓住主干,这样才会越读越清晰。、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3、从这两行诗句中你能看出古人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吗?、“家家”,你怎么理解这个“家家”的?上至达官贵人

8、的深宅大院,下至平民百姓的农家小院,家家都在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连皇宫也不例外,据说每年七夕,唐玄宗就命人在宫中搭起百尺高的 备 注 乞巧楼,让宫中妃嫔登楼乞巧。可见当年的盛况。、“尽”“几万条”也能看出古人对这个节日的喜欢。当时唐朝有不少诗人描绘过这七夕的盛况,其中崔颢就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七夕那一夜,长安城内的大街小巷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长安城外的山乡村野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四、拓展延伸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节日?1、学生讨论:人们企求的不仅仅是心灵手巧,更是他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2、正是人世间每个平凡人对幸福生活的

9、那份强烈的向往与渴望,才让这个七夕的夜分外的打动人,才让这个乞巧的日子格外的吸引人。读全诗。3、现在我们再提到“七夕”,你会联想到哪些词?想着这些词再读全诗。4、绚丽的夜空,动人的故事,浪漫的企盼,区区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怎样的夜,一个怎样的天上人间!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次拿起笔,写这首诗。(注意写正确,写工整,写美观)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以后每到农历五月五,端阳,我们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重阳,我们会忆起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王维;七月七,七夕,希望大家能记住牛郎和织女,林杰的乞巧,还有我们今天这堂课。 第二课时嫦娥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力目标

10、: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与嫦娥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乞巧这首古诗,还讲了牛郎织女和乞巧节很多有趣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新的古诗嫦娥,说到嫦娥,谁知道她是谁?谁能讲讲她的故事呢?板书:嫦娥展示图片:学生讲故事。 备 注 2、师:同学讲的真好,我们大家来想象一下嫦娥飞到月亮之后的生活,想一想她会不会寂寞?学生回答。3、师:我们来看看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合作交流1、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简介作者)。现在咱

11、们就随着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请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把古诗能读几遍就读几遍,并想办法扫清字词障碍。2、看来大家读的都不错,想必早把字词障碍扫清了,(指名回答)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的?(再指名回答)那我们的清障工作现在开始。1)加音读;2)去音读;3)单字自己组词读;4)学写生字,同桌互看。三、品读感悟1、现在我们来读读诗中是怎样描写嫦娥的吧!请你再读古诗,看看嫦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预测:1)直接找出屏风、烛影、长河、沉星。引导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找出前两句。2)找出前两句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样吗?解释前两句。3、嫦娥生活的地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预测:1)

12、直接说出寂寞、孤独。 2)引导:在这么大的宫殿里只有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陪伴,如果是你,你会感受到什么?4、你能带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读一读吗?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后指名读。齐读。5、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风烛影作伴,看见的只有天河沉星,听他诉说苦闷的也许只有那只小白兔了。那她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预测:1)因为她偷吃了灵药。 2)引导:请你从诗中寻找答案。6、是呀,嫦娥偷吃了灵药,这就是老师提到的有关月亮的一个传说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嫦娥怎么到月亮上的呢?(想)课间休息放嫦娥奔月的视频。7、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灵药以后什么心情?(后悔)是呀,她每天只能眼见碧海青天(课件出示图片帮助理解碧海青天)每晚感受到孤独。 备 注 (出示后两行)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