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616084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碑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丰碑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丰碑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丰碑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丰碑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丰碑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碑教学反思.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丰碑教学反思湘教在线 来源: 时间:2007-11-21 17:35:13进入论坛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 习任务走向学习需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

2、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

3、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

4、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习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

5、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碑教学反思丰碑这篇文章我在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课的反思如下:一、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反思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

6、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课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二、教学教法的反思1、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课举手情况不佳。因为课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2、上课思路

7、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课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不够紧凑。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来,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

8、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来说?或者用一句话来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课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

9、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文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丰碑教学反思 1、由于课文所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完全可能会因为情感不足,知识储备有限而难以“入境”。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而且还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领悟。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设计教学时,我颇费了一番苦心:以红军艰难翻越雪山的图片,辅以画外配音导入新课,

10、再现故事情景,从而让学生迅速跨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高贵品质做好了情感铺垫。 2、教学思路清晰,紧紧围绕“碑”字设计教学(激趣寻碑-感悟识碑-表演悟碑-总结赞碑-拓展思碑)完整地展现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从质疑寻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到理解课文表达方法,再到应有的练习。课堂教学容量大,课堂教学效率高。 3、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体会课文情感的同时,突出语文学科特征,紧紧扣住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练说。在情最浓,意最切,爱最深处时我设计了三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一读二讲三结”的说话方法。一处是围绕军需处长的为人来设计的,说说军需

11、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心目中英雄的赞美,让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屹立在灵魂深处。另一处是战士们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那种士气激昂,敢于挑战任何困难的信心,说说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在临行前,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走出作者的情感,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构筑起不朽的丰碑!再一次就是学完课文时,如果清明节那天,我们到军需处长的纪念碑前,你有什么话要说。这三处说话训练,达到一种由“形象”转化成“语言”的飞跃,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对形象进行捕捉和加工,来促进学生在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时得到内化迁移。学生的生命在求知中沉淀,更在体

12、验中得到提升。 4、努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方式。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为突破口,进而引出了解军需处长的为人,感受人物品质。丰碑一课在表现方法上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13、,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表演中再现当时情景,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思考: 1、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如何更好地把握住“三点一线”。即学生的兴趣点、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冲突点、课文的重点。这三点如何更好的统一、聚焦。如何更好的理顺本文的情感线、并能有层次、有递升的过程。这是开了这节课后留给我的最多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这面对高年级学生而且是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训练其语感,突出训练的循序渐进,使其情感的不断升华,给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挑战。 3、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

14、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生感动了 丰碑教学反思2011-03-28 16:15:43来源: 1 人阅读过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一、形象对比,设疑激趣。

15、课始,先交流有关长征资料,在对长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如果把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比作一个强悍的拳击手的话,那么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应该是什么呢?”“红军只能算是弱小的儿童”“弱小的儿童靠什么打败拳击手,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呢?”带着好奇学生进入初读。之后,学生感悟到:“靠的是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初读就能有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形象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而“设疑激趣”则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二、品词品句,情感迁移。“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镇定”和“安详”时,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慌张”。“军需处长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慌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在什么时候才安详?”“在安全舒适的时候。”接着引导体会寒冷的感觉:“面对死亡能够镇定而安详,而且前边还加了修饰词”“十分。”学生反复朗读。“那么军需处长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呢?”“我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活着去打敌人。”“看到战友们能活着到达陕北,消灭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