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概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15910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货膨胀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货膨胀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货膨胀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货膨胀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的概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 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CPI的含义: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 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而当CP 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 根源,把握

2、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 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 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 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 要包括: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 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 衡。我国中

3、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 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 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 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 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 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釆取抑

4、制性 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一物价的上升。强制性 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 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釆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 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 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 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

5、通货膨胀的蔓延,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 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 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 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 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 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 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

6、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390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

7、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 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

8、、欧文)。4、 (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 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 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 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这种品质是理论

9、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 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 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 实践。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 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0、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9、(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 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

11、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 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 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涵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形势:对

12、抗性和非对抗性(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 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

13、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 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 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

14、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 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 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 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15、用。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这种能动反映 具有两方面特点:1 )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 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 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 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 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二)2008年04月07日19:4021、(选)真理:人 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