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15886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大塘中学 刘仲卿我国的课程改革目标是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而不断 变化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提倡加强“双基”训练,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突出地提 出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要求,以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对培养能力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 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大量问题,强调教学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具有问题意识及解决的知识。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教育目标,培养出既有知识又能正确参与科技决策的未来社会成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信息社会逐步到来,教育应更好地为人类

2、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是又提出了素质教育目标,在学习型社会中,从终身教育角度出发,应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更主动、更全面。 由此可见,课改目标与时俱进,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从而导致教育改革的实施和组织,也必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教改的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定位。教师是课程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教师只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才能从容应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提供者。 一、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强化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育,

3、由知识的“传授者”,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也是思维的细胞,能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也是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和最高效率获取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一条径直而快捷的认识途径,它不仅为引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所必需,尤其为培养开发学生智能所必需。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引导转化,即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系统地、有目的地转化到学生的个体认识中去。学生是当代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环境下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认识差异,以现行教材为其本内容,以学生周围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规律知识和基本原理进

4、行构建和重组,即整合。形成知识基本网络,从而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别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相互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反思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种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认识活动,是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使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

5、契诃夫所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首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具有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的谈吐,图文并茂的板书,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用爱心唤醒学生,用关心感化学生,用信心激励学生,用诚心陶冶学生,用恒心鼓舞学生,真正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效应。 其次,优化教学设计,着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活动的最好刺激性信息,大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6、。适时恰当营造目标性、探究性、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灵活性等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去悟,师生迎动,公平参与。真正收到师生互动的共振效应,同时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再次,重新审视“照方抓药”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创造形象性、生动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教学愉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科学研究本身的价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乐于动手的能力,真正做到对抽象、复杂的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严

7、肃认真的科研精神得到升华,感悟探究和成功的乐趣,得到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本领。 三、转换问题角度和方式,加强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志,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的灵魂。当前基础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素质良好的合格毕业生。针对这一要求,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顺应时代潮流,要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打破知识范畴,重、难、疑点要反复掂量,有针对性地使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进入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共同提高开发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有创造性的学习,感受到学习的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在教改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在新的教育观念引导下,精选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师角色的转换中求生存、谋发展,在现实条件下寻找平衡点,不断反思和创新。实用、有效和更好才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 2011年6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