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15300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华《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陈华《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陈华《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华《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华《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MicrosoftWord文档.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家里教学案例与分析襄阳市大庆路小学 陈华在家里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1第3课的内容。本课有一幅画,一组有关家庭陈设和用品的词语和一篇课文。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案例描述】:师:今天上课前,赵老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1、两棵小树10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2、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生齐读,猜谜。师评:你认识的字真多!接下来我再出一个更难的谜语老大天天演戏,老二每天作文。老三千里传声,老四送来光明。生猜,师:看看我的表情(双手一摊),都错啦!不过学了今天的课,你肯定能猜出来。谁来读一读题目。师:看看冬冬家买了什么?(出示视频

2、:沙发)学习生字:沙发指名读,齐读师:看看这个字怎么读?生:sh师:谁来想个办法记一下这个字?生1: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少”,就是水很少。(板书:三点水)生2:我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记,沙发(逐一认字、组词)出示家具的图片,认识:电视、书架、茶几、挂钟、电话师:冬冬家的家具都买回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请小老师领读。师出示整幅图:你能不能用“冬冬家有,有,还有 ”来说一句话。生1:冬冬家有茶几,有沙发,还有挂钟。生2:冬冬家有书架,有沙发,还有电视。师:现在你知道我们一开始猜的谜语的谜底是什么了吗?(生公布答案)【案例分析】:德国有一位学者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

3、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的同时早将15克全部吸收了。因此我想教育之境界,莫过于盐入汤中。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被吸收;同样知识也需要渗入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尤其在一年级的起始阶段,认字更是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溶解在课堂中的每一步。一、课始激情情始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对话。而课始激情能否激发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一个开头看似微不足道,可也要精心琢磨。每个学生的每一分钟都需要“营养”,为师的必须悉心“浇灌”。一开始教师安排了一个“趣味猜谜引入课题”,在这个环节中用了三个谜语,其中最后一个谜语:“老大天天演戏,老二每天作

4、文,老三千里传声,老四送来光明。”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4个谜语。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就喜欢猜谜,而且这个谜语的形式对他们来说又很新奇,不象一般的四句话只猜一个谜底,而且学生肯定都猜不出来,于是老师给了提示:答案在今天所学的内容里。这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学习的环境。下一个环节认生字是猜谜这个环节的延续,利用第一步所营造的兴奋状态进入到对生字的学习,这应该说是对识字这碗汤的浅尝。二、课中创情境悟字形。拨动课堂琴弦的往往是在课中,一堂课的精彩之处莫过于吹皱一池春水,使之流动起来,活泼起来。我们课堂的气氛就如同这池春水,如何使之流动,使之活泼起来,为师的不免要使出一些“伎俩”!在这个环

5、节中,主要是创设了一个字物的搭配情境。以“冬冬家买了什么?”来逐一认生字,学习生字。在说的过程中肯定会提到“沙发”、报纸”、“台灯”等物品,这时再引出三个重点要认识的偏旁“火”三点水和提手旁,同时说字形,记字形,如在教学“火”字偏旁时,说:“他把腿一缩,多有礼貌!”然后再将生字放到词语里再认,采用“小组读”、“同桌读”、“自由读”、“个别读”等形式加以正音,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而后让学生看图来说说红红的家里有哪些东西,说的时候还不能随便说,必须用上句型:“红红的家里有有还有”最后将课件中的物品变成不带拼音的生字再进行认读,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情境中,用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来鼓励学生,催发课堂的生命

6、。这个环节就是对认字这碗汤的享用。三、课终游戏字再现。如果说,一节课是老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桥梁的话,那么老师对学生课后和教学巩固就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渗透识字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愿望。一节课40分钟,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没那么长时间,那么是让最后的几分钟就在嘈杂声中结束吗?回答当然是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向这最后的几分钟再要效率。这时游戏是个好方法,特别是象“抢气球”这样富有童趣又有竞争的游戏。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往上飘的气球时,学生会显得特别兴奋,这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也可以集体读,个别读,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可以让学生给生字再找朋友,这是新旧知识的结合运用。总之,一节课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夸美纽斯说的好:“好的教学必须能够促使学生学得快些,学得愉快些,学得透彻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