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150809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策略摘 要:教学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检查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了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果及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 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概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2、、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它是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出学生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的回答给出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开展联想,积极思维。其次,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 二、小学数学

3、教学中教师提问分析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控制课堂节奏基本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均要随之改变,因此课堂提问的作用、方式方法也将随之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经验及模式已显得单调陈旧,已远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提问忽视创新,无法凝神激趣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

4、动学习、乐于创新。有研究表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尤其是好的问题),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提问的求奇求新,比如在教学计算时,只是让学生计算,那样,学生就会毫无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提问忽视难易,无法启迪学生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逐步培养了学生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工作。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并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往往忽难忽易,让学生很难把握。太难的问题,学生很

5、难找到思考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太易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便可脱口而出,对学生来说毫无挑战性。(三)、提问忽视获取信息 无法及时反馈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一个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调整进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意自己的教案,当面对学生不一样的回答时,也全然不顾,只是一句“你回答的很好”便匆匆了事。例如在解决“明明和小丽家相距80米,绿化队要在他们家的小路一旁栽树,相邻两棵之间的距离是4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6、”的问题时,学生出现了“804=20和804-1=19”的答案。有些教师就会直接否定了前者的做法,对后面错误的做法置之不理。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问,揭露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抓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7、,必须重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如何精心设计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原则来考虑课堂提问的设计。(一) 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式提问要问到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到知识的要点上。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得知其然,还得知所以然,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8、的能力,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二)、提问的层次性原则提问要遵循层次性原则,所提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和能力大小,既安排认知水平低的问题,又安排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三)、提问的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推

9、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勇于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如果教师所提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不是机械的接受问题答案。教师要着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巧妙的设计提问方式,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

10、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体味到思考的快乐与愉悦。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接触新知识。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主用的发挥。因此,提高 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一)根据教学需要,在关键之处设问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一味地多提问容易滑向“滥问”的泥潭。提问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才能发挥提问的效力,提高课堂教学的

11、质量。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教学内容的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设计问题,既能突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师的意图,又能点明学生的思考方向,将教学推向高潮。例如在什么是周长教学中,理解和认识周长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生理解认识周长时,教师可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课前准备好的实物拿出来,如树叶、信封等,用彩笔沿着它们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教师提出问题:谁说清楚你所画的图案的起点在哪,终点在哪?你有什么发现?起点和终点两点重合了吗,教师说明“不管起点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描

12、了一周,两点重合所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式图形,这个封闭式图形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周长(两点重合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式图形)。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在关键处设问,使学生对周长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能独立找出其他图形的周长。 2、问到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是指学生认知过程中最感到困惑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之处。在此处创设情境、设疑提问,注意找出新旧知识的“接触点“与”结合部“,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如下的问题: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3厘米与2厘米,那么第三边是多少?等

13、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7厘米与2厘米,那么第三边是多少?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有两个答案,而第二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这样的提问问到了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在一个边长分别是2厘米与3厘米的等腰三角形中,第三边既可能是2厘米,也可能是3厘米,等腰三角形及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均能满足,这就是思维的 “结合部”;但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只能是7厘米,如果是2厘米的 话,那么2+27,将违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这就是思维的“接触点”。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矛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3、问到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貌似无疑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面的反映,并不是真的没有问题,只是还

14、没有发现深蕴其中的问题。如果不失时机地在该处提问激疑,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深入,对问题的理解更接近本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捏住一个用木条制成的长方形的对角,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面积相比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多数学生的回答肯定是没有变化。这时老师就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一样吗?它们的高一样吗?它的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判断出长方形的面积变小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二)问题结构要明确合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简明易懂、准确明白,而决不能出现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问题,

15、使学生产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比如,我们在教学“纯小数与带小数”这一内容时,出示“0.7、2.16、0.839、6.83、0.038、1.2、0.0606、126.08”后,提出问题这些小数有些什么特点?问题这些小数根据整数部分的数可分成几类?问题虽然开放,但没有指出明确的思维方向,学生的回答结果可以有多种结果,例如“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四位小数” 等等;而问题由于设计的简明易懂,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出分两类,即:一类是整数部分大于1或等于1的小数(带小数);另一类是整数部分小于1的小数(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即纯小数)。(三) 设计恰当的问题难度和坡度。设计恰当的问题难度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根据学

16、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实际水平出发,并注意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差异。课堂教学中提问过难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只能死记硬背,其结果只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打好小学数学基础发展思维,但提问过于简单浅显,学生一看便知,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课堂提问应难易得当,灵活多变,提出的问题既不可太浅显易答,没有考虑的价值,也不可太过深奥、玄妙,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让人听了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教师所云,同样失去思考的价值。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摘得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四) 注意停顿,留有思考的空间,问题要具延展性教师在备课之后的思维速度显然比学生快。提问时应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