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墙》教师案.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614346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雪白的墙》教师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雪白的墙》教师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雪白的墙》教师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雪白的墙》教师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雪白的墙》教师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设计人:宋春玲 设计时间: 2011年4月8日 使用时间:2011年4月 日 审核人: 课题:雪白的墙 课型:中国现代诗歌赏读课 【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情感。2、体会诗的表现手法。【学习重点】通过诗歌意象及写作手法,把握诗歌情感,学会鉴赏诗歌。【学习难点】把握诗歌情感【自主预习】1、关于作者:梁小斌,1954年生,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工作,在合肥制药厂做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珠海市石虎诗会会长。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

2、,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2、关于背景和诗歌:这是一首以儿童的视角语言写成的诗,景淡笔也淡,但诗情诗趣诗意从这轻松的情绪中流露出来,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期望和追求,点点滴滴,沁人心脾。诗人对“文革”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诗以刚刚结束的“文

3、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诗的最大艺术特点在于诗歌中闪烁出的自我感受,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诗人着眼于一点,思路纵横。而且在形式上又毫无雕琢之感,语言运用上没有押韵,全以一个儿童的口语道出,读起来亲切和谐,平易自然,与诗所表现的儿童情绪相吻合。全诗以有机的整体创造了亲切感人的艺术境界。【学生活动】一、思考探究1、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一句,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明确:该句在全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犹似天真的儿童在妈妈面前的态势,更是儿童自我感受

4、的层层递进。第一次发生在“我”去买蜡笔的路上,主要表露了儿童见到雪白的墙时的新奇感受;第二次出现在粉刷工人嘱咐“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之后,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拨开了“我”的心灵之窗,在自然真切的情绪撞击中,诗人又一次重复该句;过去,小朋友洁白心灵受到了创伤,然而,面对眼前洁白的墙,儿童天真无邪的心中漂浮出一丝遐想,最后,诗人情绪激荡,道出了蕴藏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第三次重复了心底的呼声。这样诗作头尾呼应,一气呵成。2、“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什么?明确:“文革”时期,没有洁白的墙,只有肮脏,上面涂满了粗暴的字。那时人与人之间缺乏友爱和温暖,而只是相互仇视和践

5、踏。可以说,“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分别象征着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二、语言品味1、口语化叙述式的语言以倒叙的语句开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紧接下去,以叙述式的语言展开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的描述。叙述过程中,诗人采用的口语化语言,明白晓畅,符合一个儿童的口吻。2、日常的意象诗人选取的多为细微、日常的、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或重大社会历史主题。对此梁小斌曾做过给人印象深刻的解释:“一块蓝手绢,从晾台上落下来,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绚烂的光彩。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次复杂的蔚蓝色精神

6、世界。”这是一种从微小的个体出发去看待历史与社会的“个人性”,这种诗观,较早显示了对诗歌日常场景的重视。【达标训练】比较阅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者: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

7、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答案:一,同是表现文革这一时期的事件,两首诗表现内容各有何侧重 一个是文革中,对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再现;一个是文革后的回顾反思.二,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视角有何不同 这诗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表现疯狂的时代热潮下,个人的惶惑与无助;雪诗则通过对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暗示内心的创伤,表达对明天的憧憬.这诗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口吻,将读者带到离别的第一现场,

8、使诗歌有一种直接的冲击力,感染力;雪诗则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倾诉内心的新奇感受,读来质朴自然却耐人寻味.三,两首诗都有鲜明的意象,这中有手,雪中有墙,试探讨它们各自的含义.这诗中一片手的海浪代表着亲人对将远行孩子的眷恋,担忧;列车开动时再次挥动手臂,想抓住什么的那个手势,代表着我对于家乡亲人的不舍,更是对即将奔赴新生活的恐惧,无助心理的流露.【课后作业】 预习闻一多的也许【课后反思】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十分经济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

9、表现的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谁也无法估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全诗共七

10、节,第一、二、五节主要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要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依次交错,相互叠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诗歌中的描写,具体细微,不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们进入诗的情感世界中去。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成为定格,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了,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那个时代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什么当年无数插队的知识青年会被这首诗感动得热泪

11、盈眶?在当时的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了时代的庞然身影。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的心灵阵痛,却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高大而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可感的细节。二、诗歌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有何用意?它除了表示一个具体的时间和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的城市这两个基本事实外,还隐含着第三个事实: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刻。对于这个朴实的开头,我们不

12、禁生发出更多的联想: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昨天还在校园里,在家庭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今天却要告别亲友,远离家乡,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独立生活。这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想什么?而这些正是诗人极力想要表现的东西。三、诗人化用了“慈母手中线”的意境,有哪些出相关的诗句?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化用了唐朝的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自古以来,母子之间就有一种天然的、永远割舍不断的感情。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游子的身后都有一双慈祥的目光在注视,都有一颗慈爱的心在惦念。从以上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出作者告别母亲时的那种穿透心胸似的疼

13、痛!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目的地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社会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现实的黑暗、悲哀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语言品味一、言有尽而意无穷该诗写离别,但诗人并没有用更多的语言来作细琐的描述,而只是以“手的海浪翻动”六个字,渲染站台上送别的人之多;又以“汽笛长鸣”暗示列车即将启动。但人们可以从寥寥数语所给予的形象中想见,在亲人即将分离的这个时候,车站一定有许多人,亲友的叮咛嘱托,千姿百态。诗歌结尾处,诗人拼命地用手一抓,抓住了一件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的东西。那种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抓”这个富于动作感的形象中得到有力的升华。从这种急切的语气中,从这种紧紧抓住了什么的手势里,我们似乎看到抒情主人公“我”那张泪眼模糊的脸,那种悲伤和失落,我们的心也被紧紧抓住了。二、幻觉意象的组合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包括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运动性幻觉等。幻觉尽管不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但也不是与外界信息无关。幻觉产生时,尽管客体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