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群体行为基础.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611037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群体行为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6群体行为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6群体行为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6群体行为基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群体行为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群体行为基础.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群体行为基础一、授课题目第六章 群体行为基础(2学时)二、教学目的了解:群体、群体规范、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群体凝聚力、士气、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冲突等概念。理解:群体结构、群体决策方式、影响群体工作绩效的因素、人际关系。应用: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抑制作用、群体规范的功能、人际关系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难点:群体动态特征、团队建设、冲突管理重点:群体决策模式,影响群体工作绩效的因素,高效团队建设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 启发法 案例分析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6.1群体及其发展阶段6.1.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群体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1)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有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2)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任务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利益型群体:大家是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友谊型群体:由于其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定而形成的。(3)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安全需要形成力量 地位需要社会承认 自尊需要自

3、我肯定 情感需要交流情感 权力需要权力体现 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而实现6.1.2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群体的目标、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实了。震荡阶段内部冲突,领导确立规范化阶段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中止阶段对暂时性的委员会来讲,有一个终止。(2)间断平衡模型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以惯性运行; 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

4、转变,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以惯性进行; 群体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6.2 群体规模与结构6.2.1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曾被广泛研究,主要有如下效果:(1)小群体(一般在7人以下)比起大群体,往往凝聚力更强,更倾向于寻求一致性。(2)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会降低。(3)大群体比小群体决策速度慢。(4)关于群体规模和绩效的关系,有研究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大与个人绩效呈负相关。另外,还有两个结论:第一,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第二,5人或7人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或更小的群体都更有效率。6.2.2

5、群体结构工作群体是有结构的,群体结构塑造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使得解释和预测群体内部大部分的个体行为以及群体绩效成为可能。其中,领导、角色、规范、群体构成等,都是群体结构的重要变量。正式领导明确的正式领导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待的一系列行为模式。角色的多面性(扮演多种角色); 角色的同一性(表现与需求的一致);角色知觉(对期望的行为反应);角色期待(期望角色的行为反应); 角色知觉和角色期待之间的心理契约;角色冲突角色多面性和角色一致性之间的冲突;角色学习和进入角色培训规范规范来自于明确规定,事故总结,相互协议,过去遗留;规范有助于形成群体力量,增强行为的可预测性,减少人际

6、关系磨擦,形成群体中的价值观,规范制约下的从众行为,压力下个体行为的转变。地位个体在群体中位置或层次的社会性界定;地位的角色认知、权力范围、规范自由度和等级公平群体规范规模大小和生产率;社会惰化:搭便车,不负责任,责任缺失,缺乏责任评估,防止社会惰化群体构成同质性群体和异质性群体的比较6.3 群体规范与从众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收的一些行为标准,或者说,是群体对其成员行为的工作期望,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按这种共同的期望行事。它有如下的特征:(1)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2)群体规范对群体有维护性功能6.3.1 群体规范分类A绩效方面

7、的规范B.形象方面的规范C.社会交往方面的规范D.资源分配方面的规范6.3.2 从众社会心理学中把个体的这种因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行为改变叫做从众。1、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经典实验:心理学家阿希(S.ASCH)对从众行为进行过长时间的研究,如著名的卡片式实验,如图:对于 x=A的错误判断(实际上x=B)由于群体压力竟然有37%的人产生了从重行为。由于群体规范的影响,当个体行为与群体发生矛盾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人们产生顺从群体的行为。所谓压力,来自四个方面,即:理智的压力、舆论的压力、感情的压力、暴力的压力等。2、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有环境方面和个性方面从环境方面来看,如果某一群体

8、是一个人的参照群体,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那么这个人舅容易在群体的压力下产生从众行为;从个性方面来看,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较差,情绪容易波动,自信息不足,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他人,也容易产生从众行为。6.4 群体凝聚力与绩效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原因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6.4.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外部威胁(5)以前的成功经验6.4.2 凝聚力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

9、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生产率生产率生产率高凝聚力积极引导低凝聚力积极引导对照组低凝聚力消极引导高凝聚力消极引导时间六、作业布置 自我认知:群体对你的吸引力有多大?七、参考书目:1、美辛迪.温特莱斯,燕清联合译,赏识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美理查德德.l.达夫特,雷蒙德.A.诺伊,杨宇等译,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3、爱德华德波诺,思维的训练,(北京)三联书店。4、美理查德德.l.达夫特,雷蒙德.A.诺伊,杨宇等译,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5、美唐.核尔瑞格,小约翰.W.斯特卡姆,理查德德.W.渥德曼着,组织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美Joseph.E.Champoux,组织行为学基本原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H.威廉斯,团队管理,中信出版社,199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