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610765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接触外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对中 国一些传统的东西越来越不重视,古代文化中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竟 然丢失了,比如端午节,这个用来纪念屈原的日子,竟然被韩国领先 注册成了他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还有情人节,这个西方的节日,中国 人过的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现在的中国人醒悟过来了,知道怎么 去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节日了,比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加 上现代的文化元素,被中国的年轻人接受了,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 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能够促使他们知道中国文化的精髓, 也能够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开来。事实上,传统文化也是在持续制造中形成的,又是在持续制造中被突 破

2、和创新而走向现代的。在这过程中,滞后的文化总要被先进的文化 所取代,古老的传统总会在现代的竞争中被刷新。所以,我们传统文 化中那些束缚现代人的思想的,制约现代进程的东西慢慢就被抛弃了。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政治活动,小到家庭 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实行。那么这样的礼 仪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这些伦 理道德有一些至今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的,比如孟子说的“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悌”之义等这些尊老爱幼 的思想不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吗。还有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 优秀价值原则,能够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

3、如周易大传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 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 品质,以及“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 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 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 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有很多的内容能够去掉封建性的思想内核,留下有用的精神因素 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 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 子的“君者,舟

4、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 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 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 能够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进展为人民 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点。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 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 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其中也有一些礼仪制度在现在看来确实是很迂腐的,比如避讳,也就 是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纳某种方法回避。这样的礼 仪会弄出各种各样的笑话。现代的人在这些方面已经开放的很了。国 家领导人的名字一般老百姓都是能够叫的,而且还给予了它一种美好 的理想。“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 “别尊卑,明贵*”的封建等级观等。对这些糟粕,我们必须否定和抛 弃。我们要去了解我们的古代传统文化,别管它是精华还是糟粕,我们只 有深入的了解了才能够去使用它。我们在使用这些文化的时候就要带 着批判的眼光去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把古代文化和 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需要,去制造能够引导未来的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富于民族特色的、 又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并提升他们整体素养的一种新的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