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6105974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第一课导学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导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 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2. 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自主学习】要求:梳理课文并勾划。一、“中体西用”1背景:鸦片战争后,_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_和儒家的“_”为治国之本。(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_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形成的经过(1)萌发:_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_”以“制夷”。(2)产生:19世纪60年代的_兴起时。_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

2、,辅以诸国富强之术”。(3)明确提出:维新运动时期,直接使用“_”的概念。代表人物:_代表作品:张之洞的_。4实践(1) 洋务运动 (2) _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洋务派与顽固派:反对西方_。(1)不同点: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的_以自强。(2)相同点:都反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主张维护_制度和“纲常名教”,维护清朝统治。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_制度(1)阶级性质:新兴_的政治代表。(2)思想主张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_”的界限,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打算进一步付诸实践,呼吁实行“变政”,即实行_。3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_制度(1)兴中会

3、誓词提出:_。(2)邹容在革命军中呼吁用_手段恢复人民本应享有的_。(3) _ 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中的议会政治。(4)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同时进行“_”和“_ ”。【合作探究】材料1. 1866年,奕等人奏请在北京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招收科举正途出身各官入馆学习,招聘西人充当教习。由此引发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第一次论战。大学士倭仁:“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正气为之不申,邪氛因而弥炽” 恭亲王奕:“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独中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

4、!”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1)根据材料,顽固派与洋务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以上情况反映出洋务运动面临着怎样的巨大困难? 材料2.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3.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材料4.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认为 “西学”的内涵是什么?“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如何?材料5. 西人立国驯至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3)材料中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他对“西学”的内涵有何新认识?材料6.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

6、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能成才。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并举,人多通才。 康有为政论集(4)根据材料,康有为在“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上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图何在?材料7. 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 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一、驱除鞑虏二、恢复中华三、建立民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5)根据材料指出革命派是如何突破“中体西用”观念的?材料8.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

7、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9. “中体西用”冲破了旧的正统意识形态的框架,为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洋务运动后期,由进步思想家们提出的“中本西末”“中道西器”和“中主西辅”的论辩,就是试图找到突破正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寻求理论支持的一种尝试。在“中体西用”这一新的文化框架之下,清政府的一切改革行为都是可以容纳下的。摘编自王先明近代新

8、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体西用思想。【课堂检测】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2.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

9、派妥协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3.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梁启超()A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C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暴力反满【问题阙疑】【拓展延伸】1.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

10、展转变的过程。2.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史观: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3.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

11、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4.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5.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主要理论有: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E.继承和发展。F.原因和结果G.现象和本质H.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I.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