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1006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Y两优1号水稻特征特性及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Y两优1号的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总结了其作再生稻旱区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Y两优1号;特征特性;再生栽培;旱区;高产栽培技术 钦州市位于北部湾畔,地处南亚热带地区,但受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设施老化失灌的影响,钦州市多年遭受了秋冬春三季连旱的严重危害1-2。在大多数年份,全市有40%以上的早稻田因缺水不能播插而被迫改双季稻为单季稻,甚至撂荒,有80%以上的晚稻田因干旱难以发展秋冬种生产,并且这种危害有逐年加剧的趋势。为了应对这一严重的自然灾害,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2008年、2009年在钦州市科技

2、局的支持下,钦州市农业局在钦北区、灵山县传统旱区和水利失灌旱区等9个镇(点)进行超级稻Y两优1号及其再生稻栽培试验示范,探索既能有计划推迟早稻(超级稻)播种时间,又能使晚稻(再生稻)提早收获的双季稻栽培模式,以解决春旱、秋旱以及寒露风的威胁,破解双季稻改为单季稻的难题,确保水稻播种面积并获得高产。 1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共进行9个镇(点)试验示范,面积119.8 hm2,其中中区示范点4个,早造超级稻平均产量7 650.0 kg/hm2,晚造再生稻平均产量5 248.5 kg/hm2,早造超级稻和晚造再生稻合计总产12 898.5 kg/hm2;大田连片示范,早造超级稻平均产量9 62

3、7.0 kg/hm2,晚造再生稻平均产量6 657.0 kg/hm2,早造超级稻和晚造再生稻合计总产16 284.0 kg/hm2,比早、晚造同期对照合计总产13 635.0 kg/hm2增产2 649.0 kg/hm2,增幅19.4%。 2特征特性 2.1主要农艺性状 Y两优1号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抗倒能力强,株型紧凑适中,茎秆粗壮挺拔,叶片较小挺直,分蘖力强,长势旺盛,耐肥,抗高温能力较强,后期青枝蜡秆,成穗率高,结实率较高,谷粒长粒型,谷壳黄色稃尖无色,再生力强。早稻全生育期127 d,株高115 cm,穗长25.3 cm,有效穗数309.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106.2粒,结实率

4、80.3%,千粒重26.6 g;再生稻全生育期83 d,穗长22.3 cm,有效穗数343.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85.2粒,结实率86.0%,千粒重24.8 g。 2.2米质 稻米外观好,经农业部稻米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糙米率80.7%,精米率73.7%,整精米率68.7%,粒长6.8 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30%,垩白度3.8%,透明度2级,碱消值6.6级,胶稠度62 mm,直链淀粉含量13.4%,蛋白质含量7.9%。 3高产栽培技术 3.1早稻栽培技术 3.1.1合理安排播种期。合理安排早稻播种期是高产栽培的重要要环节。播种过早将使晚造再生稻成为双季稻早晚两造大田的“过渡田”,播

5、种过迟则使早稻(超级稻)成为双季稻早晚两造大田的“过渡田”,从而增加病虫鼠雀的危害。根据当地的旱情,Y两优1号早稻的播种期应比正常早稻推迟35 d左右,比较适宜的播期应安排在4月上旬,以确保早稻在8月15日前成熟收割,从而有利于再生稻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再生稻于9月30日前安全齐穗,确保避过寒露风、10月底前成熟收获,便于进行秋冬种生产。 3.1.2培育壮秧。可采用塑盘育秧或编织布(旧编织袋)育秧方式,结合秧田整地施复合肥(15-15-15) 75 kg/hm2作底肥,秧田播种量225 kg/hm2。播种后秧田灌沟水,保持畦面湿润。秧苗2叶1心时施断奶肥,施复合肥(15-15-15) 6075

6、kg/hm2或尿素、氯化钾各60 kg/hm2,并防治稻蓟马等虫害1次。秧苗移栽前45 d用“植物龙”正苗900 mL/hm2加适量杀虫剂对水675 kg喷施,具有强力生根促长的作用,使根系发达,返青立苗快,能明显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与产量。 3.1.3合理密植,抛插足基本苗数。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有效穗稻桩作为母体再生的,再生稻的有效成穗数与早稻的稻丛桩数有密切关联,基本呈正比。为此,应把早稻高产结构建立在适当多蔸、有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抛插足基本苗数。中等肥力田块抛插秧30万33万蔸/hm2、保苗75万90万根/hm2,高肥力田块抛插秧28万30万蔸/hm2、保苗60万75万根/hm2;争取早稻

7、有效穗数达285万300万穗/hm2。Y两优1号再生力较强,每个母茎平均可培育约1.1株有效再生苗,这样可促使再生苗有效穗数达到300万穗/hm2左右,从而确保再生稻高产稳产。 3.1.4科学用水。再生苗因生育前期发根量少,独立根系不够发达,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由母茎供应和从老根吸收,所以早稻根系发达、活力强至关重要。为此,早稻水分管理,应以薄水抛插秧、促分蘖;分蘖够苗及时露晒田;幼穗分化初期回薄水;施穗肥后水分自然落干保持田间湿润,适度轻露,增加土壤氧气,促进发根,增强稻根活力;以后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7 d断水,以收割时土壤湿润不陷脚为宜。总之要做到以水调气,以气促根,达到活根壮秆壮芽、

8、成熟时青枝蜡秆的目的。 3.1.5科学施肥。Y两优1号植株生长势强,需肥量大,耐肥。中等肥力田块,目标产量为7 5008 250 kg/hm2,一般施纯氮180195 kg/hm2、磷肥(P2O5) 6075 kg/hm2、钾肥(K2O)165180 kg/hm2。高肥力田块,目标产量9 0009 750 kg/hm2,一般施纯氮195210 kg/hm2、磷肥(P2O5) 6075 kg/hm2、钾肥(K2O)180210 kg/hm2。肥料施用分配:氮肥作基肥、蘖肥各占40%,穗肥占20%;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作基肥、蘖肥各占30%,穗肥占40%。此外,要施好促芽肥,再生稻是利用早稻收割后

9、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当的水、温、光和养分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促芽肥不但可以延长早稻顶3叶的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水稻潜伏腋芽的萌发。为此,务必要施好促芽肥,即在早稻齐穗后15 d(收割前1013 d)进行,施尿素90.0112.5 kg/hm23.1.6防治病虫草鼠螺害。抛插秧前用药灭鼠、杀福寿螺,结合第1次追肥施好除草剂。再生稻是利用早稻稻桩节上腋芽生长发育成穗的,要保护好母茎及叶鞘不受病虫危害,成熟期青枝蜡秆5。因此,早稻栽培全过程务必做好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蝽象及后期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3.1.7适时收割

10、早稻。早稻收割是以争取早稻高产与保持其再生活力相协调为适期。一般应安排在早稻8.08.5成熟收割为宜。这样既能尽量提高早稻产量,又能使稻桩发芽快、再生能力强、为再生稻高产打下良好基础6。收割时不要踩斜踩坏稻桩,尽量使其保持直立。 3.2再生稻栽培技术 3.2.1留好稻桩。一是留稻桩高度,留稻桩高度直接影响到再生稻的生育期和产量。在一定范围内,留稻桩矮的生育期较长、产量高6,而留稻桩高的生育期较短、产量较低。比较理想的留稻桩高度为10 cm左右。二是留稻桩时间,留稻桩时间与再生稻发芽分蘖的速度、再生能力和产量呈正相关。超级稻植株高大,留再生稻桩要分2次进行,第1次按常规收割早稻,留稻桩高度405

11、0 cm;第2次于早稻收割后3 d内再次将稻桩平割,留稻桩高度10 cm左右,有利于促使低位分蘖快、分蘖多,再生效果好、产量最为理想6。 3.2.2科学用水。早稻收割确定留稻桩后,田间要保持薄水至湿润,不受干旱,但也不能长期淹水,以免老根腐烂,丧失活力。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灌回薄水,以防稻桩失水萎缩,降低潜伏腋芽生活力,影响分蘖发苗。再生够苗后,保持间歇轻露长期保持湿润;抽穗扬花、灌浆期回薄水,黄熟期间湿润自然落干至成熟。 3.2.3及时追肥。早稻收割时,稻桩上再生芽已趋现青,幼穗分化发育在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因此,早稻收割留稻桩后应及时追肥,促进低位分蘖发苗、壮苗,提高成穗率、

12、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再生稻产量。早稻收割后3 d内施尿素120 kg/hm2;再生苗长出1518 d,施尿素90 kg/hm2、氯化钾112.5 kg/hm2;粒肥施尿素3045 kg/hm2。再生稻始穗至齐穗时间较正常晚稻要长,约需20 d,当抽穗达20%时用施沃特生物源新型叶面肥900 mL/hm2(或九二 15 g/hm2加磷酸二氢钾1.802.25 kg/hm2)对水750 kg喷施1次,促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产量。 3.2.4防治病虫鼠害。再生稻往往较正常晚稻早生快发、偏早抽穗成熟,因而其病虫害较正常晚稻稍有偏重的趋势,要特别做好病虫鼠害防治,重点防治稻蓟马、螟虫、稻飞虱、蝽象、

13、纹枯病和稻瘟病等。 4参考文献 1 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4):31-33. 2 何小娟,丁治英.广西北部湾地区台风暴雨的统计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2):31-35,53. 3 练丽玲.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4):84-85. 4 张征良.超级稻中浙优1号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6(4):22-23. 5 罗玉水,林玉棋.优航1号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J.中国稻米,2006(6):44,47. 6 梁娟英,林明龙,刘逊忠.超级稻再生栽培留桩时间高度收获成熟度比较试验初报J.广西农学报,2009(4):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