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610067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工作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报告单位:打古镇白合小学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小 学 生 劳 动 技 术 教 育 研 究 课 题工 作 报 告编写单位:白合小学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2003年9月,我们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及学校实际情况,经专家及课题研究人员多方论证的情况下,确立了“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课题,于2004年2月被批准市级科研课题。近几年来,课题组在上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帮助下,在课题组所有参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在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下,真抓实干,继续深化“以劳育人”的理念,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向各

2、位专家领导汇报如下: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课程改革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规定: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应统整到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学习。过去农村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为升学服务,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

3、为“三农“服务是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有的基本概念。2、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题研究的优势。我校是一所地处纳溪区边陲的农村学校,可供开发的实用劳动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资源丰富:有师生共同开垦的近20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常年种有粮食、瓜果、蔬菜、中药材以及经济林木等,是泸州市“十五期间后勤与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学校有一墙之隔的打古镇社会福利院,福利院有专门的养殖场、有近100亩的种植基地;学校周边有丰富的竹木资源、种养殖业资源,这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来源之一;学校95%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这些都是实用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贵资源。(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以

4、打古镇白合小学三至六年级为实验班级,取得初步成果后向全区农村小学推广。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劳动教育实用技术的开发。作为农村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分析学生应具备掌握哪些实用技术,真正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经过专家论证分析及课题组调查研究,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将从种植篇与养殖篇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将含概我区农村实用技术的方方面面,并将农村家庭经常用到的劳动技术作为研究教育的重点。2、农村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方法的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农村劳动技术,使之真正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是本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劳动技术的培养虽然对广大农村孩子意义重大,影响

5、深远,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讨项目,值得我们借鉴资料并不多,如何让农村孩子能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并能在生活中正确的运用,需要课题组进行方法性研究。3、培养和提高实验区师生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在劳动中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离不开给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学以自用,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到实践基地中,在教师的指导加以运用,不断深化、提高,形成能力。全面提高教师实施劳动技术培养实践活动的素质,落实新课程理念,力求各学科教学活动的融合,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4、编写劳动技术校本课程教材。经过前期课题的研究工作,收集总结相关的资料,编写实用有效的校本课程教材,此教材先

6、在本校范围内试行,经不断改进与修正之后,在全区各小学学校推广使用。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该课题的研究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老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有效地实施劳动技术研究课题活动需遵循以下方法:(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二)、恰当处理学校课题组对劳动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一)课题的准备及论证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月)。1、该阶段完成的相关内容:(1)、建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7、进行动员学习,收集相关理论依据。(2)、召开课题领导组、课题指导组及校外课题指导组会议,落实责任分工,研讨研究工作进程及管理。(3)、做好申报课题工作,制订实施方案、计划及制度。2、课题准备阶段落实的方法及相应进程。(1)确立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学校在实施以劳育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并被列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了进一步深化劳技教育研究,我们认真总结了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的经验,对课题的确定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请区教培中心及市教

8、学科研所领导专家反复论证,明确了在小学生中培养劳动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课题,并于2004年2月顺利开题。(2)、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责任落实、分工明确。为了使课题研究从多个层面同时得到突破,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与特长,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在全校教师中挑选事业心强,教育思想端正,热爱学生,劳动技术知识丰富,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总结能力的教师承担本课题实施任务。A、课题领导组:组 长:何碧海(校长)副组长:巫贵礼(副校长)成 员:易友成(纳溪区打古镇中心小学白合片教导主任)何 涛(纳溪区白合小学总务主任) 秦江海(纳溪

9、区白合小学德育主任)领导组负责对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制定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B、课题指导组。市教科所教研员:宋明清区教研培训中心主任:刘太龙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李超杰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黄大远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熊滨业区教研培训中心教研员:李双泰打古镇农校校长:赵渊伦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对课题研究作指导,并对课题主研人员进行知识培训。C、校外劳动技术指导教师。打古镇农校教师:陈具贵打古镇社会福利院院长:张荣富打古镇社区二小组组长:刘国强打古镇松林村养殖场场长:刘仕华打打古镇龙古村村主任:陈龙芬定期邀请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D、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

10、地。鸽、鸭、鱼综合养殖基地刘仕华养殖场打古镇农校栀子种植基地打古镇社会福利院的养殖场、苗圃、老人疗养院打古镇白合社区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请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基地的综合实践。(3)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A、召集课题组领导成员会议,总结前期调查、研讨工作情况,汇总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资源的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工作计划,布置研究工作内容、计划及方法,使之能责任分工,更好更快地完成相关研究工作任务。B、邀请课题指导组专家召开课题研讨、分析会,认真、详细地向与会专家汇报我校课题研究的条件优势、方式方法以及研究工作计划,听取与会专家的点评及相关指导工作,并结合我校原有研究方向、方式方

11、法进行整合及改进,最后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及制度。(4)、确定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A、课题准备阶段及研讨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月。B、课题实施阶段:2004年2月2006年6月。C、课题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6年12月。(二)课题的实施阶段(2004年2月2006年6月)。 实施阶段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时期,是最实质性的工作环节。从2004年2月2006年6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着重对课题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实践过程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组合优化,人员落实,职责到位,研究有效。1、该阶段完成的相关内容及任务:(1)加强劳动基地建设,为课题的研究夯实物质基础。(2)加强学习和

12、培训,健全组织,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导向。(3)落实研究计划,对实验段班级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的指导与培养,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4)指导各实验班级完成相应小课题。(5)编写劳动技术校本课程教材,并在实验班级试用,收集相关信息、资料。2、课题实施阶段研究步骤。课题领导组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落实责任,规范过程管理,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地开展进行。(1)加强劳动基地建设,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物质保证。A、开发校内基地,保证研究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对教学楼后山近20亩闲置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平整,并把该区域划分给研究阶段的各实验班,各班结合自己的研究小课题及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相应研究实验,

13、这充分保证了学生劳动技术培训学习场所。B、合理开发利用一墙之隔的栀子山劳技基地。学校投资大量人力物力,为栀子山劳技基地与学校修建了一条宽约一米的石板路,为学生能及时、方便地到基地进行劳动提供了保证。C、充分利用周边劳动基地资源,保证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全面性与多样性。与学校一步之遥的打古镇社会福利院常年饲养着各种家禽及牲畜,而离学校两三里的刘仕华养殖场则是一个鸽、鸭及鱼综合饲养基地,以及集商贸、物流及各种服务设施齐全的打古镇白合社区,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研究宝贵的资源。学校课题组与相关劳动技术培养实验基地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任务及要求。(2)加强培训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参研人员的业

14、务素质。该课题立项不久,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多次采取了“分层次、分渠道、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的方式进行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教师广开渠道,先后多次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多次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对于教师的学习笔记,我们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呈现方式,改变了过去规定的每学期的机械摘记,而是要求实验教师精心选择摘抄内容,并结合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把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个人思想的学志。(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建立健全相应的理论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研究汇报制度、课

15、题档案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管理措施,加强管理力度,把科研工作与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逐步达到“研究与工作一体化、课题管理网络化、研究过程规范化、研究内容序列化”,力求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4)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培养学习劳动技术能力,并分析整理劳动技术指导方法。A、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原则。(A)实践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这些任务只有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并且劳动实践活动还要坚持长期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创造性,让学生手脑并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B)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正面的疏导原则,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对在劳动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逐步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C)健康第一的原则。组织劳动时,首先要认真研究劳动工种性质和劳动环境,绝对不能让学生从事有危险性,或者有损健康的体力的劳动。劳动前,让学生明确劳动的目的意义和任务,特别要明确保证安全的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做好劳动分工的具体组织安排。在劳动过程中,教师需学生参加的集体劳动,积极做好示范动作,并且全面掌握学生的劳动情况。教育学生在劳动中,不能打闹戏耍,并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