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语文阅读作业.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608422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语文阅读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培语文阅读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培语文阅读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培语文阅读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语文阅读作业.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你怎样理解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价值?答:(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罗伯特R马杰在谈到“理想的课程”时认为,“如果已经知道如何做,便不需要教学;如果没有必要知道如何做,也同样不需要教学”1。按照这个逻辑,为语文学习进行的设计,就应排减非语文的因素。比如要确定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就应考察我们为什么要学拿来主义。是因为“拿来”的思想深刻吗?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吗?是今天我们还缺乏开放的心态吗?我认为主要不是。其实,鲁迅的拿来主义写于上世纪30年代,其“拿来”的思想,并没有超越其前辈魏源、林则徐等人“师夷之

2、长技以制夷”,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和“洋务运动”的实践;甚至在论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早在李斯的谏逐客书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里,已经基本上说清楚、论明白了。再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的确要学习这样的思想,到政治课、历史课上去学也许更好,为什么非要通过语文课来学呢?许多人喜欢鲁迅的这篇文章,更主要的不是因其思想深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方法”与众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更精确一点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

3、该文本的主要特征。比如一提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人们就会联想到静谧之境、阴柔之美、恬淡之美,同时也能认同作者那种细腻的感受、丰富的联想以及绚丽的描摹。确立这样的教学价值点容易被学生理解、模仿、运用,这样的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板,其教学价值点也能成为人们讨论文章时所使用的公共符号。(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特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风格鲜明的文章,曾经被人教版、上海二期课改版等几种语文教材选入。安塞腰鼓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具有我国西北地区文化和民风的显著特点,粗犷强劲,又有略带原始的荒蛮和野性,文章以一千余字的

4、篇幅,把安塞腰鼓那种磅礴的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生动地描摹出来了。文章写安塞腰鼓的特点,调用了一系列语言表达方式,如短句、排比、比喻、反义词、叠词的运用等,这些手段极具民族语言的特色。文中引用的诗句,铺排手法的使用,营造的意象,上追诗经“国风”“汉赋”风骨,下近唐朝边塞诗意境,与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有明显的脉承关系。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以文章的词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安塞腰鼓的特点,以安塞腰鼓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阳刚的一面,教师能说得通,学生悟得透。这就是语文核心价值统领性的意义。(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比如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如果把教学价值确定

5、为“我”与命运的抗争,对母爱的忏悔等结论的理解,当然也无大错,但是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道理,为什么需要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呢?如果把文章价值定位于“精神家园”与“我”的关系,则失之空泛,缺少具体的依据。因此,如果细读文章,会发现“我”对地坛的描写明显选择了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中,“我”的处境不同、心态不同,对生命理解的境界也不同,“我”眼中的地坛的景色也不同“我”观察到的对象、色彩、意义,很多都是随着我的心情而变化着,前面多是衰败的、颓唐的、无意义的,后面多是鲜活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者的眼中之景,乃心中之景”。于是,本文的教学思路是否可以这样来设计:让学生对比三个阶段中作者的心境

6、与其眼中景物色彩的关系,明白我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境由心生”的美学主张。而这样的一篇文章的学习,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借景抒情散文的基本图式,并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由此看来,备课时确定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教学中凸显其语文价值,还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效率。2、在阅读教学中怎样了解学生的“已知”,然后进行教学呢?你有哪些心得?答: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7、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

8、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

9、、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会质疑,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

10、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

11、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三、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

12、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

13、,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