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6079996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学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江都区渌洋小学 王万琴内容摘要:本文依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自主阅读教学的内涵,提出小语自主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澄清自主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减少小语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迷茫和困惑。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来自于课文的语言,所产生的反应主要是指一种情感反应,是心灵对语言刺激的一种回应和观照。从感受对象的角度来看,阅读感受就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从感受主体的角度来看,阅读感受就是“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受之于心”强调的是语言对心灵的冲击,“以心击之”强调的是心灵对语言的发现和创造,阅读感受的过程就是从对象到主体,从主体到对象,相互

2、制约,相互补充,实现心与物的融合。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感受性 情趣 美感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在公开教学活动中受到广泛关注。同时,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的实践偏差也不断出现,与此相关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有人指出:相信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正在经历着“鉴赏者”取向与“感受性阅读”,乃至与习惯了的“作业者”、语文教师的“职业性阅读”方式激烈争斗的煎熬;而许多学生正在学习着相互冲突、相互干扰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因而正在形成一种混杂的、无所适用的“阅读能力”。一、感受性阅读的重点(一)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理性语言

3、,用于陈述客观的人、事、物、理,力求准确。另一类是情感性语言,表现的是人的主观情感,力求传神。语言的情趣就洋溢在情感性的语言之中,甚至有人说能交流只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能够生发荡漾出无限情趣的才是它的生命力。所谓语言的情趣,就是弥漫在语言中的特别的情调和趣味,或幽默,或睿智,或深远,或淡泊,情趣化的语言是感性的,充满弹性的,充满游戏精神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情趣,难以言说,又无处不在,是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的倾向。这种情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从词语、句子和标点符号中表现出来。如果不用标点或是用顿号断开,诵读起来的味道就会显得

4、仓促、呆板。用上逗号,读起来的节奏是跳跃而明快的,读起来的韵味是轻盈而活泼的。其中的情趣适合语言的节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的情趣是语言要素和语言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表现为一种语言的氛围和语言的格调。有的时候,语言的情趣就是优秀的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对语言情趣的感受也是对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二)感受语言的美感语言的美感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的形式的美感主要来自于语言的节奏、音韵、色彩、结构等方面;语言的意义的美感来自于真实的描述对象,所谓真实的描述对象,就是以敏锐地感知、深刻的洞察、美好的感情自然而然的体现于一定的语言形式中,从而使读者能从这一语言形式本身去感知和发

5、现美,把握美和创造美。语言形式的美感表现在或者排列整齐,或者参差错落,或者回环反复,或者抑扬顿挫,以形成语言的优美、悦耳、上口。1、语言的整齐美。在课文中,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两两相对,句式相同,排列整齐,能够形成语言的整齐美。2、语言的参差美。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也是一种美。3、语言的回环美。用重叠往复的句式,表现回环复沓的美。4)语言的铺陈美。铺陈就是运用浓墨重彩对描写对象进行渲染、呈现、讴歌等,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语言的意义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所谓“形似”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通过遣词造句,能准确、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对象。课文中有的

6、语言有的已经挣脱了因求形似而来自客观对象的羁绊,通过再现而有所表现,不仅追求逼真,更追求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的感觉、感受、情致、意趣学生的语言美感是作者美的语言对象化的结晶,语言的美感是自然生成的,在感动的当下无理可说,虽然有理深长其中,却不是理性的逻辑所退到出来的,这里需要的是感受,仅仅是感受。二、感受性阅读的策略感受性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对学生阅读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内部的因素考察的基础上的,是关于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交流以及教学方法等行动方式的选择。同时,这些措施更是建立在对语言和表达效果以及语言和情感表现的关系的考察的基础上的,重点

7、关注感染、比照、联系、想象、体察、移情等。这些措施的指向是促进学生与课文语言的互动和对话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感受和共鸣。(一)发挥语势的功用,在感染中感受语音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多时候和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在内在的思想感情的作用下语音的态势就是语势。语势是语言所蕴含的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和表现,朗读者和听众对于这种情感的表现和接纳都是对语言和情感的一种直觉反映,是对语言整体的一种敏感的把握。语势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感染人,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起伏变化直指人的内心深处,打动人心。发挥语势的功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朗读。具体的教学形式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8、一是先声夺人,二是声情并茂。先声夺人,就是用教师的感情朗读来呈现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是学生受到感染,进而有所感受。上课伊始,教师满含深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课文,听得是很专注,被深深地打动了。“现在你们想读这篇文章吗?”老师问。“想!”学生异口同声。“那好,请你们尽情读吧。”教室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当学生投入地读完了课文后,让学生细细地回味,谈谈自己的感受。老师及时地鼓励学生敏锐地感受,并且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还能有什么更深刻的感受,或者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继续认真地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确定重点问题。并引导学生继续读书、思考。教学中,教师

9、并没有更多的指导和讲解,只是通过朗读感染了学生,又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让这种感染在学生的心里发酵,获得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声情并茂,是通过符合语势特点的朗读设计,在读的过程中利用语势自然的带出情感,完成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二)依据语言的差别,在比照中感受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受一般从语言的形式开始,从形式感知内容,从内容通达情感。语言的比较也是从语言形式的比较开始,再比较语言内容的差异,进而感受语言所表现的情感的差异。通过比较语言形式的差别,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性,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对两个具有“差别感觉阈限”的语言对象进行对比,通过培养学生的“差别感觉性

10、”来提高“绝对感觉性”。尽管语言不同于声音、光线和重量,对语言的感受性也不同于听觉、视觉和触觉,难以精确的测量语言感受的“绝对感受性”,但是可以肯定的它的存在。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比照词语和句子的差异引导学生获得对语言的深刻感受。一是炼词的比较。汉语的近义词语相当丰富,很多词语的意义相近或相似,差别细微,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其中只有一个词是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11、的。炼词的比较就是引导学生用两个或更多的近义词替换原文中的词语,来比较表达的效果,在比较中获得对语言独特的感受。二是句式的比较。语可以替换,句式也可以变换。如把其中的疑问句改为陈述句,句子的表达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情感的力量将被大大削弱。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句式变化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情感力量。(三)利用信息的补充,在语境中感受语境,就是言语环境。人们说话,总有一定的听众对象,总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总有一定的题旨情趣,还有谈话的上下文,这些与说话人自己的一定的身份、思想、修养、性格、职业、心境结合起来,就构成语境。语境大体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境在语言运用中起着作

12、用,成为语言运用的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的语境力量,直接影响到言语的表达效果的好坏,与语境相适应的就好,与语境不相适应的就坏。“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从中也可以发现,语境在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效果,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语境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气脉等,体会作者炼词炼句的巧妙和智慧。主要的教学策略有三:

13、一是结合上下文感受。在特定的语境里,词语除了具有它本来的含义之外,往往还可以附带获得某种特殊的含义和色彩,因而人们在运用词语的时候,根据特定的语境,作某些变通,以期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比如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正词移用之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它们所在的语境中寻求解释,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感受它们所带来的别样的情趣。二是结合交际情景感受。语言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常常会有言外之意,一般都是要从当时的情景的体察中才能看得到的,因为情景既是言外之意的寄托所在,又是领会言外之意的途径。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言外之意的体会,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意蕴和智慧。三是结合文化背景感受。文化背景构成语言作品

14、广义上的语境,包括历史背景、民俗文化、时代特征等。(四)重视表象的生成,在想象中感受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语言的思维操作需要表象的参与和支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阅读活动中的再造想象可以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甚至可以将静止的化为运动的、模糊的化为清晰的、无声的化为有声的,使学生对语言蕴涵的感受更鲜明、更深刻。阅读活动中的创造想象可以根据课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或者根据语言的暗示创造出独特的意象。语言是想象的起点,所谓语言的具体、形象、生动,无非是它能够够刺

15、激、挑逗读者的想象。对语言的感受离不开想象,阅读形象性的语言,总是想把语言想象成画面,在从画面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即由言生象,由象生情。教学重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性。具体的指导策略主要有下面两种:一是根据语言的描绘再现画面。语言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但却能够点燃人们心中想象的火炬,语言感受能力强的人往往一读到文字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获得情感的体验。阅读教学要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的这种随意的再现想象,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强化这种想象,只有语言化成画面,学生才能感受到语言的具体、形象、生动,才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教师的指导只要引导和激发两个方面:引导就是要让启发学生

16、关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依据哪些语言进行想象;激发就是用技术性的手段和语言支持学生的想象,比如播放合适的音乐,配合情感性的解说等。在火烧云的教学中,在通读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火烧云,学生找到的句子是“天空中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接着师:反复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生:(读课文,想象) 师: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你的声音读出来,我们来听听,你想象中最精彩的是什么? 生:朗读突出“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师:你想象中的画面是多么巨大,一直烧到了东边!你们也有这样巨大的画面吗?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你想象中的画面有不同吗? 生:朗读突出“天空着了火”师:你想象中的画面是那么热烈,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你们的想象中也有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