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2).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6062350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为什么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 红彦中学 潘克强 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活动,就是要把生物状态的“自然人”转化为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社会人”。古代学校教育“社会化”的内容最主要是伦理道德的社会化,教育很少关注个人社会生产能力的形成,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教育总是与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最主要的社会属性是“道德属性”。 传统上人们将教师描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有了关于“红烛”精神的赞扬,理想的教师是利他的角色,是要“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主要从个人道德看待师德,把“教师”作为一个道德角色来讨论的。当教师的使命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时,似乎

2、有道德的、有学问有智慧的或者有官职的人都是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师”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活动,更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个性品质,就有了“以吏为师”、“以德为师”、“以学为师”的情况。在这样的时代,“师德”的内涵似乎非常简单,就是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要求,这样的师德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主要是个人的一种道德修养。 现代教育与传统的教育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人的社会化关注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的社会化,也关注人的生产生活能力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现代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已经成为具有自己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

3、的专业活动。“教师专业化”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概括与反映。 作为一种“专业”性的社会职业,现代教师已经远远超越了道德角色的要求,超越了知识占有优势的特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专业”的教师职业最基本的条件,它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教师”更要以其“专业性”得到社会的认同、确立自己职业的社会地位。因此师德更应超越到的属性,具有专业属性。(当然没有排斥道德属性) 专业化的教师作为一类“专业”的职业,具有“专业”型职业的共同特征,就是: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长期专门的训练才能取得基本资格;对从业人员具有严格的职业要求,建立了明确的职业规范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行规”构成了这些职业及其人员行为

4、的基本准则;要求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职业能力”、“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的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同样具有明确的职业要求,更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这种道德和精神的要求就构成现代教师“师德”的主要内涵。因此可以认为现代教师“师德”的核心应当是教师专业的“专业精神”。 人人都认同“师德”对教育的重要性,但如果仅仅把“师德”作为一种道德内涵,就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就会受到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影响,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追寻共同的“道德准则”变革越来越困难,局限于道德层面的师德建设是不够,更应当重视教师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能力的建设,将师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以此推动师德水平的提高。对不断追求自身专业化的教师而言,绝不应仅仅看到“专业化”的利益,更应看到专业化的责任,发扬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性职业”所必不可少的途径,没有专业精神的形成,就不会有专业化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