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605824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性变形力学计算 (2).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杆件的塑性变形15.1 概 述工程问题中绝大部分构件必须在弹性范围内工作,不允许出现塑性变形。但有些问题确须考虑塑性变形。 15.2 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 图15.1是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过屈服极限后,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有 (15.1)图 15.1 低碳钢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图15.2 弹塑性应力-应变 弹性范围内,应力和应变之间是单值对应的。塑性阶段却并非如此,应力和应变不再是单值对应的关系(如图15.2)。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塑性材料模型。图15.3 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图15.4刚塑性材料模型图15.6刚塑性线性强化材料模型图15.5线性强化材料模型图15.7幂强化材料模型有时

2、也把应力-应变关系近似地表为幂函数,幂强化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如图15.7所示。15.3 拉伸和压缩杆系的塑性分析现以图15.8所示两端固定的杆件为例来说明静不定拉压杆系的塑性分析,当载荷逐渐增加时,杆件两端的反力是图15.8 两端固支杆 (a)力作用点的位移是 (b)如则。随着的增加,段的应力将首先达到屈服极限。若相应的载荷为,载荷作用点的位移为,由()、()两式求得 由平衡方程可知 (c)载荷作用点的位移为 (d)段也进入塑性阶段时,由()式求出相应的载荷为图15.9 三杆桁架载荷达到后,整个杆件都已进入塑性变形。 例18.1 在图15.9所示静不定结构中,设三杆的材料相同,横截面面积

3、同为。试求使结构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载荷、极限载荷。 解:以和分别表和杆的轴力,表杆的轴力。令,得 (e)当载荷逐渐增加时,杆的应力首先达到,这时的载荷即为。由()式的第二式得由此解出载荷继续增加,中间杆的轴力保持为,两侧杆件仍然是弹性的。直至两侧的杆件的轴力也达到,相应的载荷即为极限载荷。这时由节点的平衡方程知加载过程中,载荷与点位移的关系已表示于图15.9中。15.4 圆轴的塑性扭转圆轴受扭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沿半径按线性规律分布,即 (a) 图15.10 圆轴受扭转随着扭矩的逐渐增加,截面边缘处的最大剪应力首先达到剪切屈服极限(图15.10)。若相应的扭矩为,由()式知 (b)极限扭矩,其

4、值为取代入上式后完成积分,得 (15.4)达到极限扭矩后,轴已经丧失承载能力。例18.2 设材料受扭时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如图15.11所示,并可近似地表为 式中m和皆为常量。试导出实心圆轴扭转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图15.11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解:根据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可以直接引用3.4中的()式,求得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剪应变为 (d)式中是扭转角沿轴线的变化率,为横截面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即为该点剪应变。()式表明,沿横截面半径,各点的剪应变是按直线规律变化的(图15.11)。由()、()两式求出 (e)或者写成 (f)横截面上的扭矩应为取,并以(f)式代入上式, (g)从()和()

5、两式中消去,得剪应力的计算公式 (h)令,得最大剪应力为当时,材料变为线弹性的,上式变为由()式知故有 积分求得相距为的两个横截面的相对扭转为 (i)当,时,上式化为这就是公式(3.17)。15.5 塑性弯曲和塑性铰1551纯弯曲 根据平面假设,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y的点的应变为 (a)式中是曲线的曲率。静力方程: (b) (c)在线弹性阶段,有 (d)若以表示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距,由()式知 (e) 载荷逐渐增加,横截面上塑性区逐渐扩大,且塑性区内的应力保持为(图15.12)。最后,横截面上只剩下邻近中性轴的很小区域内材料是弹性的。此时,无论在拉应力区或压应力区,都有 如以和分别表示中性轴

6、两侧拉应力区和压应力区的面积,则静力方程()化为若整个横截面面积为,则应有故有 (15.5)图 15.12 纯弯曲极限情况下的弯矩即为极限弯矩,由静力方程()得图15.14 矩形截面梁的横力弯曲和塑性铰 式中和分别是和的形心到中性轴的距离。利用公式(18.5)又可把上式写成 (15.6)【例15.3】在纯弯曲情况下,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圆截面梁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矩和极限弯距。解:对矩形截面梁(图15.13),由()式得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弯矩为由公式(15.13)求得极限弯矩为图 15.13 矩形截面和圆截面和之比为所以从出现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了50%。 对圆截面梁,从开始塑性变形到极

7、限情况,弯矩增加70%。15.5.2 横力弯曲 横力弯曲情况下,弯矩沿梁轴线变化,横截面上除弯矩外还有剪力。图15.14中阴影线的部分,为梁内形成的塑性区。把坐标原点放在跨度中点,并将坐标为的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放大成图15.14。在这一截面的塑性区内,;弹性区内,。为塑性区和弹性区的分界线到中性轴的距离。故截面上的弯矩应为 (15.7)还可由载荷及反力算出这一横截面上的弯矩为令以上两式相等,得 (f)这就是梁内塑性区边界的方程。设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截面的坐标为,在()式中,令,得由此求得塑性区的长度为式中随着载荷的增加,跨度中点截面上的最大弯矩最终达到极限值。15.6 梁的塑性分析对图15

8、.14中的静定梁,跨度中点截面上的最大弯矩为。当达到极限弯矩时,梁就在最大弯矩的截面上出现塑性铰。这就是梁的极限状态,这时的载荷也就是极限载荷。若梁的截面为矩形,于是极限载荷为对其他形式的静定梁,也可按同样的方法进行塑性分析。以图15.15所示静不定梁为例,说明静不定梁塑性分析的特点。根据塑性铰上的力偶矩为,并利用平衡方程,便可求得极限载荷。由图15.15所示极限状态为例,由段的平衡方程,得再由整条梁的平衡方程,得图15.15静不定梁受集中载荷把的值代入上式后,解出 例154 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静不定梁如图15.16所示。试求载荷的极限值。图 15.16静不定梁受均布载荷解:梁的极限状态一般是

9、跨度或跨度变成机构。现将上述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要使跨变成机构,除、两截面形成塑性铰外,还必须在跨度内的某一截面上形成塑性铰(图15.16)。由于对称的原因,塑性铰一定在跨度中点,且。再由部分的平衡方程,得 将代入上式,解出 (a)这是使跨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均布载荷。 现在讨论跨度。要使它变成机构,除支座截面要成为塑性铰外,还要在跨度内的某一截面上形成塑性铰。设截面到支座的距离为。这样可把跨分成图15.16中的和两部分。对这两部分分别列出以下平衡方程: (b)从以上两式中消去,得显然应取前的正号,即将的值代入(b)式的第一式,即 (c)这是使跨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均布载荷。比较(a)、(c)两式,

10、可见整个静不定梁的极限载荷是。 15.7 残余应力的概念 载荷作用下的构件,当其某些局部的应力超过屈服极限时,这些部位将出现塑性变形,但构件的其余部分还是弹性的。如再将载荷解除,已经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不能恢复其原来尺寸,必将阻碍弹性部分的变形的恢复,从而引起内部相互作用的应力,这种应力称为残余应力。例15.6在矩形截面梁形成塑性区后,将载荷卸尽,试求梁截面边缘处的应力。设材料是理想弹塑性的。 解:当矩形截面梁的横截面上出现塑性区时,应力分布表示于图15.14。根据公式(15.7),截面上的弯矩为这时梁内的最大应力为。卸载过程相当于把与上列弯矩数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另一弯矩加于梁上,且它引起的应力

11、按线弹性公式计算,即最大应力为叠加两种情况,得截面边缘处的残余应力为图 15.18 残余应力由正弯矩引起的残余应力,在上边缘处为拉应力,下边缘处为压应力,如图15.18所示。15.8 塑性条件和塑性曲面受力构件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由它的三个主应力来表示。按照第三强度理论,如对主应力的记号采取的规定,材料开始屈服的塑性条件为公式(15.2)。如对主应力的记号不采取的规定,即中的任一个都可能是最大或最小的主应力,这时塑性条件(15.2)应写成 (a)在二向应力状态下,以上条件变为图15.19 当时的塑性条件 图15.20 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特雷斯卡塑性条件, (b) 塑性条件(b)在平面中是一个六角形,如图15.19所示。在三向应力的情况下,塑性条件(a)在应力空间中是六个平面。这就是特雷斯卡塑性条件的几何表示。如图15.20所示。柱面以内的点代表不发生塑性形变的应力状态,而柱面上的点代表进入塑性形变的应力状态。这样的柱面称为塑性曲面。按照第四强度理论,材料的塑性条件为公式(15.3),即 (c)在二向应力状态下,以上塑性条件化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