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6036522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店中学-初三年级-教学案 年级( )班第 单元主备: 刘 忠 参备 :张秀梅 徐开成个案内容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分析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

2、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最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篇名重要字词重要句式曹刿论战师 伐 间 鄙 安 败绩、牺牲 加 孚 福狱 可以 一鼓作气再 盈 1、“所”字结构(衣食所安)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3、省略句(可以一战)4、“也”式判断句(夫战,勇气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讽 修 服 窥 旦日 明日 急 面刺 谤美 私 蔽 门庭若市 时时1、“也”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3、丽者也)2、“者也”式判断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状语后置句(皆以美于徐公)孟子二章得兼 舍生取义 甚于 是故 恶 豆 蹴 羹 何加 穷乏 本心 畎亩 举 苦、劳、饿、体肤 空乏 所以 动心忍性 法家拂士 1、 “所”字结构(所欲)2、 “也”式判断句(鱼,我所与望也)3、 状语后置句(舜发于畎亩之中)愚公移山仞 且 惩 迂 室 毕力 杂然 曾 诸 尾 毛 彻 穷匮 亡 1、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2、 固定结构句(如太行、王屋何)出师表秋 疲敝 盖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意 作奸犯科 是以 简拔 裨补缺漏 性行淑均 晓畅 卑鄙 猥自妄屈 感激驱驰 夙夜 察纳雅言1、 状语后置句(试用

4、于昔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 漠漠 丧乱 广厦 寒士 突兀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课时,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出师表3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综合实践与探究4课时(含作文),诵读欣赏1课时,名著阅读4课时。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重要词句。2、能说出曹刿的战略思想3、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4、能阐述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第一课时一、 导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学们可以举出多少这样的闪烁着智慧的战例?举例: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今天我

5、们就来了解一个受到毛泽东同志盛赞的战例长勺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二、 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1、 朗读课文。由同学自荐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有条件的话可以就文中某一段即兴表演课本剧。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2、 同桌合作翻译课文(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3、 全班

6、交流、释疑(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可以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4、 趁热打铁,背诵课文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背出课文第一段。(时间允许,可以当场默写,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效率高,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兴趣。)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 ”之时(三处分别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第二课时一、 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分

7、析人物,要紧密联系课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曹刿在说此话,行动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无反对之声?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景,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从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曹刿:1、 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形势危急,“曹刿请见”2、 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 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 ,直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

8、是高明的。4、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鲁庄公:1、 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2、 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驰之”。3、 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因。二、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局的原因。)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言论(战前

9、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 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 能说出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第一课时一、 导入: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以敢于进谏和雄辩著称的谋士,他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为齐国的称霸立下了赫赫功劳。他就是邹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邹忌,一起去感受一下他雄辩的智慧。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2、 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3、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4、 全班

10、齐读课文。三、 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同桌合作,翻译课文。(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2、 全班交流、释疑3、 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诵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第二课时

11、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谋士邹忌雄辩的口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邹忌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讽谏的目的的。二、小组讨论:邹忌为什么要向齐威王进谏?他是怎样讽齐威王纳谏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此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要充裕,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针对不同小组适当进行点拨)第一问:在未见徐公时,妻、妾、客都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重视客观、实际的邹忌见到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之后,对这个现象“暮寝而思之”,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妻、妾、客相同的回答中找到了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的原因正是由人与人的不同关系而决定。生活的经验给了邹忌极大的启迪,由此联想到齐威王必然受到更多

12、的蒙蔽,作为助君治国的谋士,必须进谏。第二问: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受蒙蔽的事来讽谏齐威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而的出的结论,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问:齐威王虚心纳谏,敢于除弊,内政修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 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3、 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鱼我所欲也一、 导入:在我国,不少仁人志士奉“

13、舍生取义”为行为准则,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为人称道。那么,“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是谁最先提出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 翻译课文1、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 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14、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详细讲解,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3、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