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603500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资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6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准备:灯片,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带一盒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导语: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二、解题知人,感受美出示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三、逐

2、句解释,理解美1、范读全诗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3、师生释词4、析句第一、二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三月春风比作什么?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四、赏境诵读,抒发美。1、教师诵读,配上音乐。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五、小结学法六、布置作业:抄古诗试背选择学校中一种植物试作诗一首简评:课堂教学中,能运用灯片图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束时的作业布置非常

3、好,能使学生的这一思想感情付诸于笔端,在文章中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教学过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黄鹂 翠柳白鹭 青天千秋雪万里船3、理解

4、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青天-蔚蓝色的天空。鸣-鸣叫。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含-包含。泊-停泊。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指名学生口述

5、诗句内容,教师纠正。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2)解诗题(3)明诗意(4)悟诗情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12、悟诗情- 在体

6、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13、朗读全诗。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

7、。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4、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2你读懂了

8、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

9、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4、理解三、四句: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B女生读第4句: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F检查:

10、指名读全诗,齐读板书:喜爱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板书:黄(绿)(黄)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