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6026018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美感教学的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已得到这样的结论: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遂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名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目前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语文教学过去一直在应试的崎岖小道上艰

2、难跋涉。努力探寻语文教学的新途径的广大教师是见仁见智,异彩纷呈。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我们的回答则是: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即语文美感教学。无疑,语文教学面临这一无法回避的实质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同学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繁琐的讲析,抵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

3、到全面发展,也可能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美的情境,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更何况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点成金的魔力?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这种现象的生成自有它的必然性。语言的价值取向于社会的生命,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只有向其淘取闪光的“金子”。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4、。因而,不管教师如何灌输或启发,只要学生在感性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学生自身的血肉。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指那些闪现着美的光彩的有生命的语言。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如果所接触的都是言语和文章的精华,那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取语感的过程,更是一个获取美的语感的过程。当然,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美丽的。就课文本身而言,如杜甫的春望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美;朱自清的春有“美在典型”的典型美;杨朔的荔枝蜜有寓情于景的融合美;吴均的与朱元

5、思书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把这些美开掘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美。当然,以获取美的语言感受来提高语文水平,并不掩盖理性的认识。所有的感性认识都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理性化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地具有价值。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用理性认识来取代感性认识在语文学习中的特殊地位。语法的分析,结构的剖析,这些都仅仅只是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怎么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由此,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进行着大量的收效甚微的劳动,我们是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把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现象当作冰片一样任意分割;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缺乏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课外读写加以规范和指导,甚至于

6、挥舞应试教学的大棒对其横加限制,这样,我们的教学水平凭什么提高?大量的、不善于在课外自发的读写中辛勤耕耘的学生又怎能找到语文学习的出路?既然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实行语文教学的方向性转轨,大胆地变理性教学为以美感为中心的感性教学,全方位改革语文教学的程序,教材和教学方法。我认为语文教科书在选文的层次上已经为语文教学设计了一个感受性的序。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文选择所遵循的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身边到社会,从感性到理性。但是,课本的面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让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受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

7、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当成是美感的体验。教材的改革、学生兴趣的引发必然要与教学程序的改革相应,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每个阶段都应该安排三本教材,一本是课内读本,目标是通过学习达到感性认识;一本是课外精读本,目标是达到感知;还有一本是课外泛读本,只要求阅读而有所感觉。这样,就有可

8、能以课堂教学为基地,将语文教学辐射至无限广阔的课外学习阵地。课外的阅读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所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

9、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并分析出孩子们在三味书屋中寻找乐趣,从而体现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中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多篇,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面面俱到的罗列知识,学生会不胜其烦,影响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并给学生以美感,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

10、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语感的深浅,说到底取决于对语感对象的熟知程度。因此,我们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我在讲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语文美感教学要注重课内引导与课外阅读的延伸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