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025085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doc(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泰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专项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工业经济“第一方略”,加快制造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五”以来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发展概况。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工业已形成“以规模经济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重点,质态明显提

2、高,结构渐趋合理”的总体格局,形成了规模较大、门类较齐全、配套较完整、开放度较高的产业发展体系,工业支撑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5%,占全市GDP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9.4%提高到2005年的49.4%。规划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04.6亿元,按可比价比“九五”期末增长153.4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1.1%

3、,比“九五”期末提高13.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216.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74.1%;完成增加值323.3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80.24%。在工业生产持续高位运行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160.0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99.23%;实现利税107.8亿元,其中利润54.80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43.01%和136.82%。200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入20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33.33%。实际利用外资4.9亿美元,自营出口额13.4亿美元,分别比“九五” 期末增长375.73%和307

4、.29%。(二)主要特点。“十五”期间,泰州工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经过主动性和适应性调整,基本形成了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冶金、纺织服装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其中,机电、化工、医药、船舶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的排名继续前移,医药产业已占全省四分之一强。2005年,四大优势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3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0.04%;实现利税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7.2%,其中利润48.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5%,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机电产业是我市最大的支柱产

5、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25户,涉及通用机械、环保机械、机械基础件等14个分行业,产品近万种,其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品群有家用电器、小型动力机械及微特电机、汽车零部件、减速机等。化工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8户,主要产品有燃料油、重交沥青、烧碱、氢氧化钾、甲乙酮、靛蓝、染料、化肥等。医药产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产销规模年均增长30%以上,目前医药制造业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7户,2005年实现产值15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同行业名列第一,中成药、VC等产品产量居国内同行业之首。2005年,全市造船能力已突破80万载重吨,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新材料产业主要有镁合金、氟材料、有机硅

6、、纳米材料等。纺织产业已形成集纺、织、染、服装、针棉织品、纺织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全行业拥有棉毛纺纱锭近60万锭。2规模效应不断放大,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九五”期末的936户增加到2005年底的1905户。2004年,全市有183户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销售过5亿元的32户,过10亿元的11户;年实现利税过亿元企业达17户。2005年,全市30强重点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产值461.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58.62亿元,利税56.20亿元,其中利润30.2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7.96%、39.53%、52.13%和55.20%,对全市工业经济的

7、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扬子江药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98亿元,利税13.31亿元,分别增长25.75%、2.89%,产销规模和综合效益均列全国同行业之首;陵光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6.47亿元,利税8.29亿元,分别增长27.47%、41.07%;兴达钢帘线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75亿元,利税7.01亿元,分别增长40.13%和17.74%,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钢帘线生产基地。3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十五”以来,全市持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开发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每年重点抓一批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

8、的滚动实施,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83.41亿元。项目单体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投资效益显著,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拉动作用。2005年,全市实施技改项目2219个,计划总投资390.71亿元,其中当年完成投资额208亿元,同比增长35.3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2%以上,比“九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全年实施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216个,比上年增加46个,其中当年新开工142个,已竣工项目102个,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其中当年新开工22项,已竣工项目15个。泰州市是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十五”期间,全市大

9、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一站两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鼓励知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建成“一站两中心”的企业118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89家;建成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5家;一批重点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带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600个以上,其中形成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310个以上。20

10、05年新产品销售率达3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83%;国家、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08%。4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上下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因企制宜、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公有资本退出这一核心,以职工身份置换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区)属工贸企业“三置换一保障”改革。列入“三置换一保障”改革计划的市(区)属工贸企业总数789户,职工人数20.49万人,截止2005年底,完成改制的企业782户,累计置换公有资本103.6亿元,置换土地使用权1384.22万平方米,置换职工身份20.1万人。

11、“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2005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4172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6934户。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完成现价产值341.06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销售收入317.7亿元,同比增长31.38%;实现利税21.82亿元,其中利润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29%和83.82%。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现价产值7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1%。5主题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特色逐步形成。“十五”期间,全市的主题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扬子江药业园作为

12、我市沿江开发的首批启动项目之一,一、二期工程规划总投入4.5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药品生产基地。春兰工业园投资7000万元,新建8条壁挂式空调生产线,新增空调产能300万台,使企业空调生产总能力达500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空调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此外陵光、梅兰化工园,兴化兴达钢帘线工业园,靖江新世纪工业园,姜堰双登科工园、化肥工业园、曙光工业园,泰兴济川药业园、泰隆减速机工业园、华燕纺织工业园等一批重点主题园区建设都已初具规模。“十五”期间,全市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和产品,初步实现了部分产业空间集聚、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升级换代等多重效应,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

13、优化了区域生产力布局。如靖江的微特电机、泰兴的减速机、姜堰的五金制品、兴化的脱水蔬菜、戴南的不锈钢制品、张郭的电热器、黄桥的牛仔布、九龙的自行车配件、溪桥的乐器等都已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回顾“十五”发展历程,主要有五点经验:一是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方略,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二是坚持以项目为王,持续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大技改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新的提高;三是坚持把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培育壮大了一批规模骨干企业群体,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

14、“三置换一保障”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源动力;五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来抓,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市民营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仅相当于英国和德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特别是电子信息业还非常弱小,产业发展较大程度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和政策优惠形成的成本优势。从产业结构看,与沿江各市的产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度不高。从产品

15、结构看,产品档次依然偏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并且关联度相对较小,产品链相对较短。二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结构有待改善。受自然、资源、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产业集聚度来看,“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低”的弊端依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仍较突出,资源和原材料浪费较大。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装备仍然落后。据调查分析,目前全市大中型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

16、设备(按设备种类计算)仅占11.1%,设备利用率不到70%。从企业层面分析,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的运营机制、人力资源状况、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信息化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大致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初和韩国90年代初的水平;品牌竞争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偏低。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外向度有待提高。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一些地方还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少企业的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在产业外向度方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还不够完善;引进外资的规模和上市融资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资产重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