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6024459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次综合测试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 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无意于佳乃佳

2、”“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 思路的新的发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

3、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

4、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 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

5、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

6、认同这种看法。B.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能产生佳作。C.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D.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B.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C.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 获佳作,实则符

7、合心理活动规律。D.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以孟郊、贾岛等人为代表的“苦吟”派冥思苦想,雕琢语言,反复推敲,更注重求助于意识。B.“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从而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机”。C,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D.南宋诗人刘克庄认为:“不求工而自工者,非有大气魄、大能量不能。”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二、文学类文本

8、阅读(共16分)回 家马兰莲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

9、是美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男人还想说话,肖锦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鸣一”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

10、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

11、傻瓜,你要当爹了。”“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

12、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

13、,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

14、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6.“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淡谈它的丰富内涵。(4分)7.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分)三、课内知识(每题2分,共20分)8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堑(qin) 纶巾(gun) 鲈鱼(l) 寻觅(m)B 参差(sn) 骤雨(zhu) 罗绮(q) 嬉笑(x)C.珠玑(j) 萧瑟(s)

15、 堪察(kn) 吟啸(xio)D樯橹(l) 薄荷(b) 盈袖(xi) 蓑衣(su)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重湖叠献 招募 千骑 陡峭 B.树梢 暮蔼 凝噎 何妨C.舞榭歌台 憔悴 钓叟 故垒 D.寒蝉 良辰 栏杆 消魂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B. 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是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C. 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D.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主题时多用比兴象征手法,故旨意朦胧,需读者仔细体味。11、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笙箫 精炼 婉转 万户侯 沧海桑田B赋予 忸怩 寥阔 一炷香 箭拔弩张C气概 沧桑 斑阑 水龙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