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601545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应如何解读“因材施教”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实践者都在追求智慧、高效的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做到教学相长,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教育实践者们无时不在探索。而“因材施教”也成了不争的、有助于我们教学的一个近乎完美的观点。于是,对于刚步入教育事业行列的新教师来说,如何解读“因材施教”犹如在黑暗中找到指明灯,为将来的教育工作确定目标,打好基础。一、“因材施教”不等于“困才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主张。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资质对其施加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

2、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里的“材”是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教师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性,因此认真观察、分析学生个性,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志向等,“听其言,观其行”,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诲,使他们充分展示出各自的才华。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忙备教材、备教案,却甚少备学生。客观原因是教师的教学工作的确繁忙,学生人数较多,在短期中不可能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而主观上,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把“了解学生”作为教育教

3、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味地追求纸上谈兵,却忽视了“知学生”。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几代的宠爱,成了家里的宝贝;有的家里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聪明活泼,情感丰富,逗人喜爱,这样就会使他们中的一些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执拗的性格和怕苦怕累等不良习惯。而在农村,大多数孩子并没在优越的条件,他们眼界可能没有城里孩子开阔,认知能力也有所差别,但他们中大多数却勤奋好学,灵敏机智。在同一个班里,学生也是千差万别,不论是在发展水平,还是认知模式上都有差别。如果一名教师不认真观察、了解自己的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而是变成了“因才施教”,即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一台接受知识的机器,通过教

4、学让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有着甚多的书本知识,却不能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因材施教”的另一个解读是希望所教学生是“才”而对其施教,就是把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希望他们在认知、学习能力上都处于教师自己希冀的水平。于是,常会听到有教师说他班里的某某同学非常优秀,一教就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却嗤之以鼻,希望他们像优秀的学生那样接受教育。可是,学生不是由相同零件组成的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当一名老师希望他的所有学生都是“才”而再去施教,那么他往往是以抱怨、失望收场,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教育教学是失败的!因此,

5、正确理解“材”,认真分析学生之“材”,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才是真正地施教。二、“因材施教”不是“因财施教”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对于新教师来说,不可能真正,完全地领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不能深刻体会教师的意义。在许多人眼里,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饭碗”“招牌”。有了这份工作,可以衣食无忧,有了这份工作,可以给亲朋一个安慰。对于从农村走出的教师更是如此,“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当走上这个岗位,当领到第一笔工资,现实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这是工作的报酬。我们也让自己走入了“因财施教”的误区。在教学中马虎行事,得过且过,只要每个月能拿到工资,不在乎什么教书育人,把教师的本质抛到九霄云外。教师是人,不是神,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是我们永恒的话题,但是,我们决不能以此为借口,让自己的信念变质,让自己的理解变味。总之,要正确解读“因材施教”、“因才施教”与“因财施教”,以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站于三尺讲台,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