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复习资料:呼吸道感染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学复习资料:呼吸道感染病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Respiratory viruses)以呼吸道作为主要感染和传播途径的病毒。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引起正黏病毒科和副黏病毒科的病毒核酸为线状单股负链RNA (-ssRNA)冠状病毒科/披膜病毒科/ 小RNA病毒科的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ssRNA)腺病毒科为dsDNA科种引起的主要疾病正黏病毒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流感副黏病毒麻疹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婴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副流感病毒1-5型普通流感、支气管炎等披膜病毒风疹病毒风疹、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小RNA病毒鼻病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普通感冒及上呼
2、吸道感染SARS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腺病毒腺病毒小儿肺炎第一节 正黏病毒(Orthomyxoviridae)对人或某些动物细胞表面的黏蛋白(mucin)有高度亲和性,具有分阶段RNA基因组的一类包膜病毒。包膜上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两种刺突。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类及动物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引起多次流感的世界范围流行。在分类学上,属于正粘病毒科对人或动物细胞表面黏蛋白有亲和性,核酸
3、分节段,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除了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禽、猪等动物。1形态 典型的流感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80-120 nm,平均为100 nm。病毒体有多形性,新分离的毒株通常为丝形,长短不一,长的可达数微米。2结构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分为外膜和内膜两部分。外膜:双层类脂膜,表面密布病毒编码的两种糖蛋白刺突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三棱柱型抗原结构易变区分亚型依据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粘膜细胞膜表面的SA(唾液酸)受体结合的亚单位功能:病毒的吸附蛋白,有血细胞凝集活性,病毒表面的主要抗原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
4、e, NA) 末端扁球型抗原结构易变区分亚型依据功能:水解细胞表面神经氨酸以促进病毒的成熟和释放,有抗原性内膜:由基质蛋白(M1)构成,主要保护核心并维持病毒外形。M1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流感分型的重要依据。核心共同组成核衣壳(核糖核蛋白RNP)由分节段的(8个节段)的-ssRN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病毒衣壳成分,参与病毒转录和复制RNA聚合酶(PB2/PB1/PA)组成3抗原性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分有NP、M1、HA和NA。NP、M1具有型特异性,相应抗体对病毒感染无保护力。HA、NA是亚型特异性抗原,HA能使动物产生中和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NA抗体不能中和病毒,
5、但能减少病毒增殖,改变病程。4分型与变异型根据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1(M1)抗原性的不同,分A、B和C 3型,或称甲、乙、丙3型。A、B、C 3型没有共同抗原,都能感染人。亚型甲型根据HA或NA抗原性不同,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6、N1N9)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命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抗原变异形式: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量变原因:病毒基因点突变或人群免疫力选择抗原性转换(antigenic shift):HA或NA氨基酸的变异率达到20-50%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质变原因:点突变积累或基因
6、重配5培养特性有比较明显的宿主特异性都能在鸡胚内良好增殖(羊膜腔或尿囊腔接种)初代分离最好应用羊膜腔接种,但许多病毒也能适应于鸡胚尿囊腔接种,特别是已在羊膜腔内传代的毒株。丙型流感病毒只能在羊膜腔内增殖。 6病毒的复制病毒侵入遗传物质的释放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病毒的装配出芽7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 度,30 min;0-4度,数周;-70度以下长期保存。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治疗:盐酸金刚烷胺、干扰滴鼻素、板兰根、
7、大青叶、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预防:公共场所消毒、隔离患者、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第二节 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与正黏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ss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病毒体积大-ssRNA 不分节段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G、F蛋白)麻疹measle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包膜刺突为HA(血凝素)、HL(溶血素)和F蛋白(融合蛋白)致病性: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传播途径:飞沫或鼻腔分泌物l 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全身红色斑丘疹为特征。l 麻疹本身可自愈,
8、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并发症: 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 消化道 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 营养失调 神经中枢系统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治疗:控制高热、保持室内湿度、及时补液、注意饮食营养、维生素A和利巴韦林、注意并发症预防: 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 7岁时再次免疫 孕妇不宜接种疫苗 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宿主有包膜,-ssRNA两种表面包膜
9、蛋白HN(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诱导产生中和抗体F蛋白(融合蛋白)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另外有四种结构蛋白致病性:传播方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源:患者和携带者 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 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 潜伏期23周 主要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大伴触痛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入血,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病病毒分离可取患者唾液、尿液或脑脊液,在鸡胚羊膜腔、鸡胚细胞内培养增殖血清学诊断 病毒特异性IgM或4倍上升的IgG、血凝抑制试验预防:可接种MMR三联疫苗治疗:无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 RSV包
10、膜刺突为G蛋白(糖蛋白)病毒吸附、F蛋白、SH蛋白(膜相关蛋白)致病性:传播方式: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 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 成人上呼吸道感染 易在冬季流行 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 病毒不入血 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起,易导致气道阻塞 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第三节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coronavirus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仅次于鼻病毒,引起轻型感染,也可引起腹泻或胃肠炎。SARS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的病原体。 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种 +ssRNA病毒 有
11、包膜及刺突致病性:传染源:患者传播方式: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潜伏期2-10天 临床表现发热,可伴有头痛乏力,关节痛等;继而出现干咳、胸闷气短等症状,肺部病变进展快,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进而产生严重肺渗出,呼吸窘迫,常伴有休克、DIC、心率紊乱等 传染性强且很难抢救,死亡率高。预防: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养疗和激素疗法。第四节 腺病毒科腺病毒adenovirus线型dsDNA,不分节段基因组长30-42 kb,编码约30种蛋白病毒无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直径约70-90 nm具12个顶角和纤维刺突致病性: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接触
12、传播、手-眼途径、性接触 潜伏期5-8天 通常为局部感染 一些病毒亚型可导致细胞病变(细胞肿胀、变圆,核内出现嗜碱性包涵体)多为小儿疾病 呼吸道疾病:咽炎、咽结膜热、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 胃肠道疾病:腹泻、小儿胃肠炎 眼部疾病:滤泡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尿路感染:子宫颈炎、尿道炎、出血性膀胱炎 无症状的持续感染脑膜脑炎可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病毒分离咽拭子、眼结膜分泌物,接种原代人胚细胞后传代Hela细胞等上皮细胞病原学诊断:初步鉴定可观察细胞的病变效应风疹rubella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ssRNA,有包膜包膜刺突有血凝性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致病性:传播方式:呼吸道 儿童是主要易感者 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局部淋巴节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预防: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三联疫苗(M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