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馆讲解词.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6000210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馆讲解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动物馆讲解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动物馆讲解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动物馆讲解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动物馆讲解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馆讲解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馆讲解词.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讲解员 欢迎参观动物博物馆!动物馆于2006年10月建成并向社会开放,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收藏近8000余件极为珍贵的动物标本,分为上下两层8个展厅。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一对羚牛,毛色金黄的是雄牛,白色的是雌牛。羚牛由于角呈扭曲状,故又称为扭角羚。它的毛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由白色变成金黄色,因此又称金毛扭角羚。羚牛是秦岭四宝之一,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庞然大物叫做披毛犀,又称长毛犀牛,生活在距今240万年前至1万年前之间,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披毛犀是一种草食动物,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根据骨骼化石复原成的模型,体长3.8米,高2米

2、。后面的化石发现于黑龙江省,是国内最为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是我们动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在请大家参观第一个展厅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厅。地球上原始生命起源于38亿年以前,真正的动物出现在6亿年以前。现在动物界已知种类为174多万种。现在研究普遍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化学进化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直到出现原始的生命。原始生命诞生后,再由简单到复杂,无脊椎到有脊椎,水生到陆生的顺序进化。有关生命起源存在多种学说,有自然发生说、创造论或神造说、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以及化学起源说等。其中化学起源说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

3、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著名的米勒实验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5.42亿年。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三叶虫化石,也叫湘西虫,为什么叫三叶虫呢?这是因为其虫体外壳被两条纵走的背沟分为中间的中轴以及左右两侧的两肋叶三部分。这是莱得利基虫,也是一种三叶虫,距现在有六亿年,在我国湖南花垣发现,以最早研究此种化石的英国古生物学家莱得利基而得名,简称“莱氏虫”。奥陶纪距今4.88

4、亿年,海生无脊椎动物得到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类和鹦鹉螺类十分繁盛。笔石类在中国南方分布较广,鹦鹉螺类在中国北方以弯颈式的阿门角石为最多,而在南方则以直颈式的震旦角石较为常见。笔石是原始的海生群体动物,这种化石的样子很像铅笔在石头上写的“笔迹”,故名笔石。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软体动物,距今约四亿年,是由鹦鹉螺演化而来的。这里有一块蝙蝠石或叫蝙蝠虫,早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包埋在石头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颇似蝙蝠展翅,于是他就为之命名为“蝙蝠石”。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对“蝙蝠石”进行了科学研究,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这是一种三叶虫的尾部。为了

5、纪念这个世界上给三叶虫起的第一个名字,我国科学家就把这种三叶虫由拉丁名翻译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石”或“蝙蝠虫”。志留纪距今4.43亿年,海生无脊椎动物仍占重要地位,以单笔石的兴起,珊瑚类和腕足类的大量繁育为其特点。泥盆纪距今4.16亿年,三叶虫大量减少,腕足类中鸮头贝在中泥盆世分布也很广泛。由于无颌类和盾皮鱼类等鱼形动物大量繁育,故又称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如中泥盆世的沟鳞鱼等。石炭纪距今3.59 亿年,昆虫大量繁殖。脊椎动物两栖类中出现了只能匍匐行进的坚头类。二叠纪距今2.99亿年,二叠纪时,由于地壳运动强烈,自然地理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生活环境的迅速变化,又促进了生物界的大变革。脊椎动

6、物中的两栖类仍很繁盛,还出现了原始的爬行类。三叠纪距今约2.51亿年,鱼类以亚全骨类的繁盛为其特点、爬行动物迅速发展,恐龙类开始出现,而两栖类则趋向衰退。侏罗纪距今1.99亿年,爬行动物、菊石和裸子植物极度繁盛,爬行动物中以恐龙最为繁盛。晚侏罗纪,生物演化史中发生了一次由陆地向空中发展的飞跃,最早的鸟类始祖鸟出现了。鱼类以全骨鱼类为主,原始真骨鱼兴起,如晚侏罗纪的狼鳍鱼。这8枚恐龙蛋的化石,是在广东河源发现的,广东河源的恐龙蛋化石的储量和种类都在中国数首位,2006年已经成功的申报了吉尼斯的世界记录。白垩纪距今1.45亿年,爬行动物达到极盛时期。但在白垩纪末,由于自然环境的急剧改变,这些形体巨

7、大的爬行动物失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相继绝灭了。白垩纪淡水全骨鱼类继续发展,真骨鱼类开始繁盛,还出现了真正的鸟类。哺乳动物开始发展,出现了一种形体很小的原始有胎盘类,以虫类为主要食料。江汉鱼化石,形成于距今八千万年,因最早发现在长江,江汉流域,故名江汉鱼。古近纪距今6550万年,是哺乳动物的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天空飞翔的蝙蝠类和重新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为主。淡水介形类等亦大量繁育新近纪距今2300万,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猛犸象的骨骼化石,猛犸象又名长毛象,顾名思义,就

8、是长着长毛的象,但是它的体形要比我们现在见到的大象要大很多(身高3-4米,体长约6米,体重达6吨),并且背上长着像驼峰一样的东西,猛犸象和我们一进门看到的披毛犀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也是于1万年前灭绝了。我们看到的化石有猛犸象牙、上颚、肋骨、脊椎、背椎、股骨和肱骨等部分。其中股骨就是大腿骨,长1.3米,由此可见猛犸象的高大。这块石头是鸮头贝的化石,鸮是猫头鹰的学名,我们看,这一个个贝壳很像是猫头鹰的嘴巴,所以叫鸮头贝。鸮头贝生存于3亿多年前的中泥盆纪的古生物,属于原始的海洋生物腕足类。下面这部分介绍动物的分类。动物界丰富多彩,根据动物的形态、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等特征,将动物界分为3

9、4个门,这里主要以进化为主线列出在动物自身发展中最重要的11个动物门,向大家展示了动物由简单到高等的进化过程。原生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简单的动物,机体由单细胞构成,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他们的结构,广泛生活在海水、淡水中,甚至在土壤中也能发现他们的存在,其中最有名的一种动物就是草履虫了。海绵动物门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型似树。如菊花海绵、橡皮海绵、红海绵、偕老同穴等等。腔肠动物机体辐射对称,一般具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二种体型,这类动物构造奇异,它们中许多是精美的工艺品素材,如红珊瑚、黑珊瑚等。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是一个里程碑,它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形以及形成的中胚层,都标志着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新阶

10、段。这类动物大多数过着寄生生活,常见的有肝片吸虫,血吸虫及绦虫等,对宿主危害很大,人们需要引起关注,杜绝此类动物的感染。绕虫动物有了原始体腔,这类动物结构进一步完善,开始出现了肛门。常见的动物大都是寄生,如丝虫、蛔虫等。到了环节动物,形成了真体腔,机体结构进一步完善,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大提高,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史上较高等的类群。软体动物,常见的有蜗牛、章鱼、河蚌、田螺等,最大特征是身体具有贝壳,名贵的珍珠就是由这类动物生产而来。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一大门,几乎遍布全球,昆虫就是这个动物门里的动物。棘皮动物是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是无脊索到脊索动物的过渡类型,到了脊索动物门,动物就出现了脊椎,其

11、中最高等的动物,也就是哺乳纲动物。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展柜下面的一些标本,浑身长刺的叫做刺鲀,是一种鱼类,为了保护自己,当受到刺激的时候就把刺竖起来。旁边是我们秦岭一个特有的物种大鲵的干制标本,大鲵的叫声有点像婴儿的啼哭声,所以又称“娃娃鱼”。接下来是玳瑁的标本,玳瑁因为背部有13块鳞片,所以又称“十三鳞”,它的寿命非常长,可达1500岁,它与平常见的海龟一个最明显的不同点就在龟壳的边缘,它的龟壳边缘成锯齿状,而海龟我们接下来就能看到,是光滑的边缘。这块展板上展示的是动物演化树,从下面到上面,动物越来越向高等发展,下面放的是海龟的标本。这里介绍的是鸟纲动物,也就是会飞的动物,都具有羽毛,羽毛最初的

12、功能是保温,常见动物很多,如展柜中的鸵鸟、鸡、鸭等各类鸟。这里介绍哺乳纲动物,是进化最高等的动物。胎生、哺乳是这个纲的两大特点。此外,大脑发达,有比其它类更高的智慧。如黑猩猩、人,是动物界最宏伟,最具进化代表方向的一类动物。这个厅最后为我们介绍了动物的一些特有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比如您看这幅“兔假虎威”,就是兔子为了保护自己所形成的拟态与保护色,这是一种学习行为。动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的生存,形成了这么多种的行为,非常的不容易。地球上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原因,一些已经灭绝了,在地球上失去了踪影;而一些动物,虽然保存到了现在,但是数量却是非常的少

13、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珍稀动物。请大家继续参观动物馆第二展厅珍稀动物厅。现在大家走进的是珍稀动物厅,珍稀动物就是在自然界较为稀有和珍贵的动物。全世界有170多万种动物,中国有17万种。随着自然选择、环境变迁和人类捕杀,使得很多动物从繁盛走向濒危甚至于灭绝,为了防止濒危动物走向灭绝,世界各国都在设立保护区加以保护。中国在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出了274种处于濒危状态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大鲵、中华鲟等。设立了18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26个保护区已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家可以看这张中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如四川省卧龙大熊猫保护区,陕西佛平大熊猫保护区等。

14、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等,设置保护区对于防止珍稀动物的人为捕杀和干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厅展示的全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标本共118种,以青藏高原、秦岭山区的珍稀动物为主。下面请看穿山甲穿山甲(英文名:Malayan pangolin)为鳞甲目鳞鲤科地栖性哺乳动物。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其鳞片可做药用,称之为麒麟片、山甲片、钱鲤甲等,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眼镜王蛇,性情凶猛,反应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它们的颈部两侧会膨胀起来,并发出呼呼的响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这里以生态景观方式

15、陈列展示秦岭和青藏高原的珍稀动物。羚牛,大型食草动物。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粗壮如牛,头小尾短,又象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生活于秦岭的羚牛,全身白色,称为“白羊”,老年个体呈金黄色,称为“金毛扭角羚”。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秦岭山区。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由于其鼻孔大,仰面朝天,所以又称“仰鼻猴”。中国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种,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家看到的是生活于秦岭的川金丝猴。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主食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

16、蛋,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为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学名本来叫“猫熊”,但当时人们念字还是从右往左读,结果“猫熊”成了“熊猫”。现在大家也就将错就错了。熊猫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朱鹮被称为“吉祥之鸟”和“东方宝石”,属鹳形目鹮科。1978年曾宣布灭绝,但在1981年5月,在陕西汉中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通过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目前,朱鹮种群数量已超过2000只。金钱豹,体态似虎,头圆、耳小,身长 1米以上,体重50千克左右。全身棕黄而遍布黑褐色金钱花斑,故名金钱豹。金钱豹是一种大型肉食动物,行动敏捷、能跳善爬,性情凶猛狡猾甚至能猎食鹿等大型动物,偷袭食草动物。金钱豹的爬树本领也非常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