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59846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1的认识和加减法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复习课 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二、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加强对15各数的基数含义、序数含义以及数的认、读、写、顺序和组成的掌握。2.在梳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情境图,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3.在复习过程中,适时、适度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的思想。三、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熟练口算15的加减法。难点:能正确理解图意,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四、学习设计(一)课堂设计1.知识整理,加强对数概念的理解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你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排列一下吗?出示课件图

2、:三朵花,并动画把3朵花圈起来,渗透“3是物体个数为3的集合的标记”。师:圈里面有3朵花,用哪个数来表示?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句话?什么都没有用哪个数来表示?师:4的前面一个数是几?1和3的中间是几?4添上1是几?谁能像老师这样提一个问题来问问大家?师:从前往后数,请第1小组第4位同学站一站;请前4位同学站一站。第4位同学和前4位同学,这两句话中都有数4,为什么站起来的同学不一样呢?典型题目:涂一涂,从右边起开始涂色:涂3个:涂第3个:小结:注意两点,第一要正确区分左右;第二要分清几和第几,涂3个爱心是指第1个、第2个、第3个,这3个爱心都涂色,涂第3个爱心指只涂第3个那一个爱心。练一练1:完成

3、课本第32页第1题。2.熟记5以内数的组成,有序记忆。师:谁愿意来背背5的分与合?怎样记忆数的分与合,既能做到不遗漏,而且不容易出错呢?总结:按顺序记忆,比如按照把数分成1和几、2和几这样的顺序记忆,就可以做到不遗漏,不容易出错。练一练2:完成课本第32页第2题。3.加深加减法含义的理解,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口算。出示“加法问题”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狐狸?”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怎样解决呢?一起来检查一下做的对吗? 出示“减法问题”情境图:师:认真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会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要解决“荷叶

4、上还剩多少只青蛙?”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会解决吗?做的对吗?一起来检查一下。小结: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问题用加法计算;解决“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一部分是多少?”这样的问题用减法计算。整理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熟练正确的进行口算。(1)说一说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是怎样排列的。(2)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4.结合梳理过程,完成思维导图我们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知识图(出示下图),这样的知识地图能把我们学过的单一知识点串起来,便于我们发现知识间的联系。5.精心设计习题,检测学习效果(1)接着画【知识点】能够正确理解数的含义。

5、【答案】略【解析】利用接着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与事物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能根据数数画出相应数量的图形,在练习的过程中将数与形初步建立联系。(2)看图列算式。【知识点】考查学生对加法、减法含义的理解。【答案】325 431 303【解析】引导学生读懂图意,会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并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在对比中进一步强化加法、减法的含义。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6、。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3)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知识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运算的理解,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

7、,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答案】略【解析】让学生说一说对这道题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运算的含义,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倾听、交流、表达的能力。6.全课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