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97914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来自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一、确定自学目标,引导同学先学初探 师:(板书课题、及朝代)同学们,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闻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课题。 (同学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同学们之前已经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进行了仔细的自学。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学提纲。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师:自学提纲有三个要求:一是熟读诗歌, 特殊留意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二是理解诗句, 要运用看解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理解诗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三是先提出一至

2、二个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假如已经解决了,你可以把答案告知大家;假如还不明白,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点评:自学要求明确,不仅有目标要求,而且有方法指导,能有效激励、指引同学自学,提高同学“先学先探”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同学群学群探 师:下面我们带着学习的收获进行小组沟通,请组长主持。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主要从朗读、理解、争论疑问、合作展现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引导。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习步骤仔细开展合作学习。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同学都在乐观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在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在各组间巡察,

3、倾听,指导。) (点评:在先学先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给了每个同学先学先探的所得在组内得到展现的机会,二是可以使个体先学先探所得在组内实现共享,实现组内个体间的所得互补,三是通过展现与互补,相互激励,彼此触发,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过程,也是获得开心学习体验的过程。妙!) 师:刚才各小组在仔细地学习、沟通。下面我请几个小组上来做展现,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自信。 同学活动: 同学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活力组”、“书香组”、“阳光组”等等。同学乐观性特别高,每一个同学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点评:先学先探了,小组合作学习

4、时先学先探没有弄懂的不少问题也在组内相互沟通中又得到解决,同学自然会“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活力组”的同学上台展现。 同学活动: “活力组”的全体同学特别快乐地上台并“一”字排开,由主持人主持展现过程。先让小组成员展现朗读,读得正确、流利;接着有两个同学领读“间”、“重”等多音字的读音,讲解不同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思,这些多音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和意思;再展现了对这首诗的理解,由四个小组成员一句一句讲解诗句的意思。最终提出的问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要用“绿”?并公布了本小组同学争论的答案:这里用“绿”是说春风吹过以后,草变绿了,长江两岸春意盎然,生气勃勃。 师:请对“活力

5、组”的展现做点评。 同学活动: 同学表扬活力组朗读很有感情,理解诗句也很精确,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自己解决。指出的不足是:没有解释题目,也应当适当介绍一下。还建议他们,要依据汇报的挨次来确定小组成员站立的位置。 (点评:小组展现,每个个体展现的是小组集体的学习所得,避开了个体发言的紧急。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代表集体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得更好,由于每个个体在集体里有了角色感,有角色感就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自然会转化为“我要为集体争光”的行动。) 师:刚才这个小组展现了朗读、理解,也展现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很高。同学们的点评也很精确。现在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展现,要学习第一小组的优点,同时还要留意尽

6、量跟他们不一样,要有创新。 (其余小组再次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书香组”为大家展现。 同学活动: 书香组首先把朗读和理解诗句结合起来进行展现;然后出题考大家: 同学问:本诗的王安石是什么人? 同学答:王安石是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过丞相,写过许多诗歌、散文。 同学问:王安石是在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 同学答:我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知道,王安石是春天的时候写这首诗的。 同学答: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知道,王安石是在春天的晚上吟诵这首诗的。 同学问:诗中写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哪里才是的家乡? 同学答: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所以瓜洲是停船的地方,不是他的家乡。第一

7、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认为“京口”就肯定是的家乡。 同学答: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一条长江,所以京口不是的家乡。的家乡应当是在“钟山”。 (点评:小组展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同学的创意追求,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这种创意追求在小组展现时候最简单表现出来,由于我们是“书香组”,而不是“活力组”。“我们肯定要与别人不同!”这是每个组员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师:(出示简洁示意图)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就是今日的镇江,在长江南岸,与瓜洲隔江相对。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的紫金山,是的家乡。从京口到钟也只是隔着几重山。 (点评:老师准时补充,特别有必要,这是这首诗理解上的难点!) (老师引导同学表扬书香组,并给

8、主持人提了建议:要仔细听别人的回答,当别人回答错了的时候,你要给他指出来,不要只说“感谢”。) 师:我还想请一个组上来展现,最终这个组展现的水平应当更高。 请“阳光组”为大家展现。现在你们预备的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跟别的组重复了,你们预备怎么调整? 生(阳光组主持人):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先看我的板书(同学画了一张简洁的标有“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和长江、山峰的示意图),京口和瓜洲之间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就是南京,它跟京口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照射下回到家乡。这句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像一个小老师一

9、样,讲得特别好。你们组有问题吗? 生(阳光组另一同学):我们组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当时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月,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发好离开家乡。最终一句其实就是整首诗的灵魂,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但回答得是否精确呢?我们先把它登记来,等一会儿我们再争论。 (点评:同学讲解比老师讲解,同学听得会更专注。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教学思想的变化,同学成了课堂的真正仆人!) 三、提炼核心探究题,引导同学深度探究 师: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思索诗歌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思索性地齐读) 师:再轻轻地读前两句。一边读一边思索:前两

10、句集中写了一个什么意思? (老师让同学反复读了三遍) 生:所在的瓜洲离家乡很近。 师:(板书“近”)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要把“近”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前两句,通过抓住“一水间”、“数重山”等关键词,突出了“近”。)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展现是把诗读“厚”,这里是把诗读“薄”,厚薄之间意趣盎然。以“近”来引导同学读好诗句特别奇妙!) 师:再轻轻地读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思索:后两句又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后两句,突出了“又”、“何时”、“还”。) 师:能像前面那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后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齐声):还! 师:下面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读出

11、一个问题来吗? 生:这首诗前面说离家“近”,后面又说特别想回家。既然离得那么近,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点评:近而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引导同学发觉问题,这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只有弄懂这个问题,同学才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精确 把握诗心、诗魂。) 师:对呀,他为什么不回去呢?站在瓜洲岸边的王安石,远眺着沐浴在月光下的家乡,此时此刻,他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补充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精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

12、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见,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特别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其次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丢掉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旧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动身,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

13、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师: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扫瞄,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生仔细地看补充资料,边看边划记号。老师训练同学快速阅读的力量。一会儿,边组织同学沟通。) 师:王安石这次出门是要干什么去啊? 生:到京城去做官,做宰相。 师:王安石是个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声):变法。 师:什么叫变法? 生:改革。 师: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许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这次皇帝又让

14、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呢? 生:由于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他担忧自己再次被罢免。 生:他担忧自己坐牢,甚至被杀头。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王安石写后两句诗的心情。 生:忧。 师:他忧什么? 生:他在担忧自己的命运:这次进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啊。 生:他担忧,这次去会不会坐牢、杀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啊? 生:他也在担忧国家的命运,变法好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 师: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个时候你再读后面的两句诗,你怎么读? (几个同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无限感慨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了后两句诗,读出了诗人的“忧虑”、“惆怅”、“茫然”。同学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明显比之间深化了。)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肯定的情感的。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点评:准时补充必要的资料关心同学读懂诗心,而不是靠老师的“告知”,这又是在让同学自己去猎取。) 四、延长阅读,训练同学探究力量 师:下面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