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597395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0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林冲性格的 2、难点:认识林冲性格质变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水浒传,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 好汉歌音频二、介绍水浒传 1、文学地位: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2、创作过

2、程: 水浒传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结果弄得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

3、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明代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所以,一般认为水浒为施耐庵与他的学生罗贯中合著3、历史背景: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

4、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4、主题思想: 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兴化,生

5、于平江(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他在教书期间根据民间传说与话本戏曲,编著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三、初步认识林冲 水浒传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水浒英雄号称“一百零单八将”,有“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行者”武松等,今天我们认识其中的一位英雄,就是绰号“豹子头”的林冲。 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

6、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

7、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探究 1、找同学讲述林冲的故事。 、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快速的阅读或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情节可以将课文分为四部分,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第一部分(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开端) 第二部分(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三部分(69节)林

8、教头接管料场(发展) 第四部分(1012节)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课文,鉴赏人物形象,鉴赏环境描写一、课文分析(一)阅读第一部分,讨论: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

9、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教师讲解: 林教头沧州遇旧,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为以酒店为活动中心的情节做了有力的铺垫。 林冲在街上偶遇了曾经救济的李小二,由此就走进了李小二的酒店,开始了在困境之中的常来常往;而来谋害林冲的陆虞侯和富安也恰是来到了这个酒店来商议此事,而恰好李小二于林冲相好,特意留心了这好尴尬的人,让自己老婆偷听打探消息;陆走后林冲进来了,李传递消息。林冲得了消息,发怒寻仇人,但是没几天也就懈怠了。等到分配他去看守草料场时,林冲辞别也是在酒店。在这里每个人物都露了面,出了场。李小二的出现为传递消息做了铺垫,陆富的出现为放火做了铺垫。酒

10、店成为林冲和高俅一伙较量的第一个战场。 (二)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

11、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教师讲解: 在高俅的一步步迫害下,林冲的性格有了一定的变化,作者用一个“大怒”和三个“寻”字,写出了他开始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向了反抗。(板书:刚强,正直,性急)但这只是一时“大怒”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心下慢了”。这反映了林冲仍不愿意使他与高俅的冲突激化。同时,制造了悬念,高俅放弃了对林冲的迫害,还是有更大的阴谋? (三)阅读第三部分,讨论: 问题: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

12、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与李小二道别时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高俅三番四次要杀林冲,林冲仍对高俅心存幻想。 (四)阅读第四部分,讨论: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

13、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草料场起火了,“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在这漫天风雪的旷野,又值草料场无端起火,自然引起林冲的警惕。一门之隔,仇人相对。陆谦等得意忘形,表功邀赏,作了绝妙的自供,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原来为了高衙内达到霸占林冲娘子的罪恶目的,他们火烧草料场,“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企图烧死林冲;即使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多么凶残,多么歹毒,多么残酷的现实!仇人给林冲上了难得的一课: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

14、一条死路。生路绝了,幻想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新仇旧恨如山崩似海啸一齐激荡心头,他掇开大石,挺着花枪,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在旷无人烟的山神庙前,在火光白雪的映照下,怒火中烧的林冲喊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他将仇人劈胸一提,丢翻在雪地,脚踏胸脯,扯开衣服,尖刀直刺心窝。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快事!这一行动标志林冲性格的彻底转变。 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缸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

15、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林冲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