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5971921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6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考点参考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思考题说明:以下系整理摘抄而成,有些是个人观点,才智所限,难免有疏漏之处,请多加批评指正。谢谢!1. 中国历史的自然基础与人文特征有哪些?自然基础:1.博大精深。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表现为三种阶梯式的复杂地势结构及独特多变的生态气候环境,是形成中国历史文化总体系中区域性差异的一个基本条件2.底蕴深厚。中国江河湖泊众多,古代文明主要的是在长江、黄河和淮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大河文明。3.生命力极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发达的经济和众多的人口。因而历史文化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持久性和顽强的传承性。人文特征:首先,中华文明是一个覆盖广大的大陆兼海洋型文明形式,以大陆

2、型特征为主,兼有鲜明的海洋文明特质。第二,中华文明的历史表现为一种长时期的内聚运动,或者说是向心运动。第三,中国历史体现着中国文化宏大的包容精神。第四,中国古代社会是具有开放性的等级社会。2. 中国大陆人类的起源及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古人类发展序列(列表)。原上猿腊玛古猿南方古猿名称年代代表性人属能人距今400多万200万年孙村人直立人(猿人)距今约200万年20万年巫山人、泥河湾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早期智人(古人)距今二十万年十万年前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长阳人、丁村人晚期智人(新人)距今十万年14000年前许昌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灵井人3. 粟作和稻作文明有哪些前提条件和

3、特征?粟作文明:前提条件:黄淮流域中上游为黄土高原,下游主要为河水泥沙冲刷堆积而成的华北及黄淮大平原。黄土高原土壤松散、肥沃、有发展旱地农业的基本条件特征:(1)比较发达的农业,辅以家畜饲养;渔猎仍占有重要地位;(2)房屋面积较小,说明家庭人口少,未形成大家族;氏族规模不大;(3)严格的氏族制度,较平等的意识,共同的信仰;(4)已形成了生产劳动上严格的两性分工;(5)裴李岗文化代表了此间粟作稻作文明的最高水平,形成了赤帝信仰,“一统”理念形成,似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化。稻作文明:前提条件:长江流域河网纵横、湖泊遍布、雨水丰沛,形成了广阔的中下游平原,此区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有丰富的热量资源且人类活

4、动频繁。特征:(1)较发达的水田稻作农业,辅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占有重要地位;(2)建筑形式较先进,有高杆栏和环壕围墙聚落。房屋面积较大,大家族或氏族聚居;(3)骨、木、竹等生产生活器具占有很大比重;各种器具制作精巧适用;(4)精美玉器、漆器和白陶与黄淮粟作文明艺术迥异;(5)彭头山、河姆渡文化代表了稻作文明的最高水平,彭头山似开始向父系社会转化。4.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考古学文化与文化区?中期:以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为代表的黄淮流域的粟作文明区;以河姆渡文化、彭头山文化、罗家角遗存、城背溪文化等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区;以兴隆洼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文化区晚期:以

5、前期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以后岗一期、双墩和早期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淮海文化区;以大溪文化为代表的两湖文化区;以马家浜文化为代表的江浙文化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燕辽文化区。5. 中国早期城邦国家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是什么?前提条件:1.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2.父权制度的发展与强化3.文字的发展与礼制的形成4.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的村寨聚落演变为以父系大家族为核心的地域性村寨,即农村公社5.部落联盟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产生了特殊权力机构途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特权机构城邦国家6. 中国早期城邦国家主要有哪些?基本内涵是什么?城头山古城、郑州西山古城、豫西灵宝西坡遗址、太昊和

6、少昊、九黎国、共工国、古巢国、医无闾国、甘肃秦安大地湾乙址内涵:神权统治、小国寡民7. 了解早期城邦国家向国家联盟的转变诸强争霸中,九黎国国君蚩尤降服了两昊和夸父国,打败了共工国,形成了大九黎主导的国家联盟。炎帝败逃后,联合有熊部和医无闾国与蚩尤战于涿鹿,炎黄集团取胜。随后炎黄内讧,黄帝最终取胜。从此我国迅速进入国家联盟阶段。8. 我国的古典文明(青铜文明)是如何孕育的?第一,随着金属冶铸业的发展,人们在选矿、采矿、运输、冶炼、制模、浇铸等环节对铜器的认识逐渐深化,开始有意识地在铜原料中加入一定的铅锡或者锌,青铜器皿产生了。第二,随着奴隶制的国家联盟体制的长期运作,各方国的统治者的统治经验(行

7、政管理经验)显著提高,奠定了帝国统治基础。第三,随着奴隶制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龙山文化中晚期开始,中原地区成为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较发达的中心区域,奠定了古典文明的地域基础。当龙山文化进入了龙山时代晚期之后,即从前2200年开始,各主要方国城邦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进入了全面高涨期,青铜文明开始萌芽滋长,奴隶制度进一步膨胀起来。9. 尧舜禹后羿时代的基本争霸线索如何?(一) 有虞称霸风生水起帝挚末年,有虞氏凭借着与高辛王朝的亲缘关系,首先确立了霸主地位。帝王有虞迥“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终。”(二) 陶唐争霸昙花一现首先起来与有虞氏争霸的是以尧为首的有唐国。他采取与有穷国

8、结盟的形式,到处进行军事扩张。取代了有虞王朝,确立了陶唐王朝的军事和政治霸主地位(三) 有虞中兴明日黄花陶唐氏多年的讨伐战争严重地消耗了自己。特别是它的核心同盟有穷国国君羿后被暗杀,使势力严重受损。当帝尧年老死去后,即位的“少主”帝丹朱已不能掌控帝国大局,帝国很快分崩离析。战乱中以帝舜为首的有虞集团东山再起,趁机用武力再次统一中原,延续了有虞氏王朝的辉煌。(四) 早夏反复 一波三折大禹通过成功治理洪水,培植了势力,当帝舜年老将其帝位传给帝商均后,叔叔象觊觎帝位已久,遂祸起萧墙,象擅称鼻天子。河蚌相争,渔翁得利。大禹趁乱夺取了有虞王朝的天下,建立了夏王朝。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后,立刻发动对三苗的战争

9、,从而巩固了王朝政权,又在涂山(即徐国,今安徽蚌埠怀远禹会村)大会诸侯,借口杀掉了防凤国君,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夏启即位后,通过激烈的交锋,战胜奄国,杀掉伯益;又击败有扈氏,并将其作为种族奴隶,置于今关中一带为牧奴,从而初步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为笼络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作九歌,陷于骄奢淫逸之中。然争霸局面并未结束。到了太康当国之时,由于较之乃父启更加荒淫无度,导致夏朝统治的危机。趁此有穷国国君后羿率军西进,乘乱赶走了太康,“因夏民以代夏政”。10. 熟悉商周文明起源、发展与繁荣之概貌。尧舜禹后羿诸强争霸的第二战国时代。奠定了中国古典文明时代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商周文明诞生的源头

10、。此间,华夏文明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形成了独具特征的原初形态。商朝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中,逐步完善了王朝的统治原则、奴隶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并使中国古典文化事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制度文化上表现为王位继承从“父死子继”到“兄终弟及”,再到“立子以嫡”的原则,行政管理上的“内服”、和“外服”制度,经济制度上的井田制和奴隶制。青铜礼器的大量问世是政治理念和制度原则的器物表征。甲骨文的产生和使用使商代有册有典,亦令后世“刑名从商”,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周王朝通过实力的较量和收拾人心的“德”的提倡,取商王朝而代之。周代制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曰立子嫡长,并由此而生宗法及丧服

11、之制,分封诸侯和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周礼除了关于政治制度的内容外,对人们的衣食起居和伦理生活也做了具体的规定。西周的土地制度或为“王有”或为“国有”,但非后世的王有或国有?。“私田”也仅指土地的使用权而已,土地还不是普遍交换的商品。西周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前诸子现象;周朝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浓缩了那时人们的哲学思考和元典文化精神,而“五行说”的宇宙观念,更催生了“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此时商周文明达到了繁盛。11. 试述商周的国家机构和阶级结构、经济和文化成就。国家机构: 1不断强化帝王权力,逐步确立了嫡子与嫡长子继承制

12、。(1商王为了表示自己的独尊地位,开始自称为“一人”或“余一人”,对臣民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十足的专制帝王。商朝王位继承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这从十三代先公先王和商王以祭祀直系祖先为主即可说明。然随着商朝版图的急剧扩大,商王诸子的势力猛增,因他们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所以表现出大量的“兄终弟及”或叔侄相继现象。到了晚期,不仅回复了父死子继,并且终于确立了嫡子继承制。(2)西周国王自称天的儿子“周天子”,或称“天王”,具有君权神授的神圣性,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总代表。对于胆敢藐视天子者,格杀勿论。王位继承一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王位传承的稳定性。2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1)商王是奴隶

13、主贵族的最高代表。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尹或冢宰,总称“多尹”或“百僚”。其他官吏按其职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政务官、神职官吏和史官。地方则为大小不等的方国,派同姓子孙或异姓功臣去掌管,称为诸侯或邦伯。当时已有侯、甸、卫、伯、子、男等职官,这些官职多是世袭的。(2)周天子之下,最有权力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他们的职责是总管百官,协助天子治理天下。三公以下的官吏可分为两类:即政务官(包括神职官吏)和史官。“世卿世禄制”(世袭制)是西周官制的显著特点。地方机构上,实行分封诸侯制。各诸侯国内的官吏设置与周王中央政权基本相同。诸侯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称号。宗教职能在政权

14、机构中大为削弱,在西周已不见有大丞掌管政权之事。祭祀、占卜等归掌礼机构管理。3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残酷的刑罚。为了有效地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镇压奴隶、平民和各方国部族的反抗,(1)商王大力扩充军队。在甲骨文里,有“丁酉贞,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殷粹597)。当时每师约1万人,师下设旅,共计3万人。这些是由商王直接统辖的常备军。此外遇有战争,还要临时征发,补充兵源,动辄三五千人,有时则多达15000人。商王还随时调发强势大家族和各方国的军队为自己卖命,其中也有部分常备军。军种有步兵、战车兵、舟师及战象兵。商朝有了比较完备的刑法。左传昭公六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有“祖甲二十四年,重

15、作汤刑”的记载。仅各种罪名就有三百多条。有许多残酷的刑罚,如刖(月)刑、砍头、黥(晴)面、割鼻、宫刑、炮烙、剁死等肉刑。 设有国家监狱如圜(yun)土和羑(有)里等。(2)西周: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确保有效统治和开疆拓土,以及防范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周王室注重常备军的建制和设置。宗周镐京有“西六师”,主要任务是保卫宗周的安全;成周洛邑有“东(成周)八师”殷八师,为了防范殷遗民及维护周王朝东部的安全;约从中期开始,又设立了南国之师。除王室的军队外,各诸侯国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随时听从周王调遣。周礼载每师2,500人,14师35,000人。西周后期,师以上设军,每军12,500人, 14军共17

16、5,000人,不包括南国之师.西周的刑罚和礼乐:记载西周刑罚的文献主要见于吕刑和周礼秋官。前者主要记载的是刑罚的名目,后者则主要记述了与刑罚有关的各类官吏的名称及其职责。此外,铜器铭文中也有反映西周刑罚和法律的内容。商周刑罚主要针对贵族与平民,所以“刑不上大夫”是不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西周实行礼乐、刑罚并行的双轨制。所谓“礼”,据说周公所制,广义而言,是西周各种制度的总称,狭义即指祭祀、朝聘、打仗、婚丧嫁聚的礼节形式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道德规范。所谓乐,是指配合礼仪活动所制定的乐章和舞蹈。因此,礼乐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的关系,使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有九重,人分十等”。4宗教麻痹,神权统治。商朝是典型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国家,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自从进入奴隶制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传记/自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