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595989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信息参考,农业,农业科技,信息,参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科技信息参考第28期(总第228期)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情报所江苏省农科院科研管理处江苏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科教处2005年7月15日生产成本对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特点根据全国物价系统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呈现“阶梯式上升”的特点。1993年以前,每亩粮食(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现金成本均在100元以下, 1994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猛增到142.4元,1995年每亩现金成本又猛增到178.3元,1996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突破200元。自1996年以来,粮食成本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2、,1996-2003年8年平均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203.7元,其中2003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199.5元。粮食生产总成本(即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在内的全要素成本)的变化趋势与粮食现金成本基本相同。1993年以前每亩粮食总成本在200元以下,1994年突破200元,1995年达322元,此后多数年份均处于360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每50公斤成本的变化趋势与每亩成本也基本相同。同样,经过1994年和1995年两年大幅度上升后,1996-2003年,粮食每50公斤现金成本一直基本稳定在27元左右,每50公斤总成本基本稳定在50元左右。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成

3、本构成变化情况粮食现金成本构成中,化肥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水费)、种子费以及税费支出这五项所占比重最大。1996-2003年8年平均,化肥费比重占30.4%,机械作业费占10.4%,排灌费占7%,种子费占10.2%,税费占12.2%。五项费用合计占现金成本的70%以上。另外,畜力费占6.4%,农家肥费占5%,农药费占4.2%。粮食总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50%左右,人工成本占35%左右,土地成本占15%左右。粮食成本呈总体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种子费、化肥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及税费支出的上升。2003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比1991年增加117.7元,上升137%,其中种子费增加10.9

4、元,上升115%;化肥费增加28.6元,上升99.7%;机械作业费增加17.8元,上升297%;排灌费(水费)增加10.3元,上升227%。这四项费用增加额占现金成本增加总额的57.4%。另外,农民实际负担的各种税费支出增加21元,上升18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费用占粮食现金成本的比重变化趋势不一。种子费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的水平。肥料费(包括化肥费与农家肥费)的比重由1991年的41.6%下降到2003年的33,6%。其中化肥费比重由1991年的33.6%下降到2003年29.1%,农家肥费比重由1991年的8.2%下降到2003年的4.5%。机械作业与畜力呈明显替代趋势。机械

5、作业费比重由1991年的7%上升到2003年的12.1%,畜力费比重则由1991年的10%下降到2003年的5.3%。排灌费(水费)比重由1991年的5.3%上升到2003年的7.3%。农药费比重最为稳定,绝大多数年份均在4%-4.2%之间。三、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成本变化趋势1.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逐步上升。化肥生产对资源依赖性极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开采成本的加大,特别是国内市场石油、天然气供给严重不足,因此,从长期来看,化肥生产成本将会逐步上升。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市场化肥价格开始上涨,主要原因就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价格上涨所致。2.化肥投入量在近期内难以减少。我国粮食单

6、产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施用化肥来维持的。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为19.5公斤,比1991年增长了54.4%。目前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世界平均量的1.6倍。有研究表明,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量已基本达到极限,投入化肥的边际收益已小于边际成本。根据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自1998年以来,虽然粮食价格处于低谷,种粮效益低,但农民并未减少化肥投入量,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折纯)一直维持在每亩20公斤左右,这充分表明粮食生产中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已基本稳定。由于粮食生产中化肥费占现金成本的比重达30%以上,因此,化肥用量的基本稳定将会对粮食现金成

7、本上升趋势起着支撑作用。3.水费支出将越来越高。由于供求矛盾的加剧及供水成本的上升,虽然国家对农业用水价格实行低价政策,但水价水平仍在上升。4.机械作业费用将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比1995年增长了60%。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机械作业虽然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从技术替代完全转变为经济替代。调查情况表明,目前情况下,机械化水平提高反而增大了农民的实际支出,成为推动粮食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5.土地成本将不断上升。农地流转现象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相当普遍。现阶段农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代耕、租赁、转包及互换、入股、转让等。据2000年农业部调查,

8、2000年江苏省流转土地116.7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2%;浙江到2001年4月占全省耕地的12.4%,湖北到2001年将占8.44%,江西占9.3%,四川占5.6%,黑龙江占6.8%。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将会越来越少,农地流转现象将越来越多。随着种植粮食的流转地面积不断增加,从社会平均的成本水平看,单位粮食的流转地租金将会上升,从而推动单位现金成本的上升。6.人工成本降低难度较大。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每个农户种植粮食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因此,从总体上看,规模经营对劳动的节约作用不会十分显著。而与此同时,劳动日工价水平和雇工费用会随着农

9、民收入增加和机会成本扩大而不断上升。因此,粮食生产中的人工成本还会呈上升趋势。7.规模经营可能会增大生产成本。调查数据表明,由于要支付较多的流转地租金(土地承包费),更多地使用机械,贷款利息支出多,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现金成本均高于一般农户。8.部分优质品种的推广也会推动成本上升。高产品种的种植不一定会导致成本的下降。当越来越多的优质粮食品种被推广种植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也会有所上升(当然产品质量不一样)。9.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提高粮食成本。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对耕地的大量占用。通常被占用的耕地都是粮食生产能力高的熟地,而补充的新耕地粮食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均不如熟地。一方面

10、,要使新耕地的肥力与熟地相当的话,就必须加大投入,从而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新耕地粮食产量水平要低于熟地,单位粮食成本也会上升。四、粮食生产成本对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的影响(一)粮食现金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将大大减少农民的实际支出,但排灌费(水费)将不可避免地上升,机械作业费、雇工费用以及流转地租金都将会增加,化肥价格还难以保持稳定。近几年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及辽宁等省的相当一部分县市,每亩小麦和稻谷的排灌费(水费)都在50元以上,北方一些提灌区每亩排灌费高达80-120元,几近农民可接受的极限。目前全国平均每亩粮食排灌费(水费)约为15元,如果上升到每亩45-50元

11、的话,就将完全抵消免征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加之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粮食现金成本上升幅度过大,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将会产生较大影响。(二)粮食总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以预计,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不发生大的改变情况下,每50公斤50元将是我国粮食总成本的最低限,也就是我国粮食价格下跌的底线。1995年和1996年粮食价格达70元以上,农民种粮就能够获得较多的收益;而1999-2002年,粮食价格在50元上下波动,跌落到粮食成本线上,农民种粮几乎没有收益,一些地区农民种粮甚至出现亏损,因而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今后粮食总成本还将在50元

12、的基础上稳步上升,如果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低于总成本上升幅度、甚至粮食价格下跌至粮食总成本水平时,虽然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现金收益,也势必会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三)粮食“收入机会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003年全国平均每亩粮食用工量仅为20多个(以一年种植两季计算),不到粮食生产周期的110。也就是说,一个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全年有大多数的时间是处于农闲之中,这并非因为农户懒惰,而是由于种植业的内在特征造成的。农闲时间的农户生活费用同样要通过粮食生产收入来补偿。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价格来补偿粮食生产成本(总成本),但却无法补偿这种“收入机会成本”。粮食的“收入机会成本”只能由政府来补偿。只有当粮食的“收

13、入机会成本”能够得到补偿时,农民才会有足够的种粮积极性。2003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1.87亩,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3.3元,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40%,粮食主产区占60%以上。假定某农户全部耕地均用于种植粮食,一年种植两季,粮食纯收入占总收入的60%。应用“收入机会成本”的原理,则每亩粮食的现金收益应为:1943.360%(1.872)=310元。2003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200元,加上310元的现金收益,每亩产值应达到510元。不考虑副产品产值因素,按2003年粮食亩产350公斤计算,粮食价格应达到每50公斤73元的水平,这就是当前粮食的“收入机会成本”水平。补偿粮食“收入机会成本”,就是要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收益,主要途径有: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提高收购价格;三是提高粮食直接收入补贴;四是降低生活费用;五是适当扩大经营规模。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万劲松摘自: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2期编委会主任:支苏平 主编:戴起伟 电话:84390280 E-mail:编辑部地址:南京市孝陵卫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所内()-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