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595928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一、素养训练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污辱、拒。2新词:理亏、示弱、抵挡、推辞、污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由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假如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减弱赵国的力气,秦国必定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力量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适宜的小标题。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三)德育渗透点学

2、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灵英勇,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正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争论、沟通解决。(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根底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方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到达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依据课后思索题默读课文,独立思索、分组争论、集中沟通。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复述

3、课文。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4分析第一个故事。(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进展和结果。(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日,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2简介背景、提醒

4、课题。(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拟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2)解词: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殊宝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诚意:真心。绝口:因回避而不说。失信:同意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抵挡:抵抗,反抗。推辞:谦让

5、不干。理亏:理由缺乏或不合道理。屈,理亏。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概。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觉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方物归原主。同心协力:协,合。团结全都,共同努力。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3)质疑问难,教师巡察、点拨。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缺乏。(2)速读课文,争论沟通。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本文

6、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适宜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争论沟通: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其次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灵英勇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依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争论

7、、沟通、整理:语言:“我情愿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假如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灵)行动:当满朝文武犯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灵)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有意教导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灵)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灵英勇。)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灵英勇。)7看图叙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认真观

8、看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复述故事力量。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灵英勇的人。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奇妙地要回和氏璧,机灵英勇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四)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灵英勇、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

9、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五)课堂练习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其次课时 (一)明确目标1学习其次、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依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3)依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

10、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其次、三个小故事。(1)学习其次个小故事。 根据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其次个故事。 自学提纲:读其次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争论、沟通、整理:起因:秦王想污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廉价,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a画出人物言行。(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同意,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

11、下来。)b思索: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争论、沟通、点拨:由于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污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灵英勇的高尚品质。)(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由于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疆上做好了抵挡秦兵的预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灵英勇、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2、,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争论、沟通、点拨: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时机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冲突。经过:蔺相如到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13、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观察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抓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索: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由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假如我们闹不和,就会减弱赵国的力气,秦国必定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状况下说的?(不是自我吹嘘,由于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时机羞辱他的状况下说的。)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由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由于廉颇已经在边疆做好了抵挡秦兵的预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